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常识 > 疾病常识

疾病常识

4苯妥英钠介绍4.1药品名称(,)

2024-04-22 10:03:10疾病常识
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苯妥英钠的用法用量与肝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异烟肼、保泰松等合用时,可增加苯妥英钠血药浓度。25.长期饮酒可减低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和疗效,但服药的同时大量饮酒则可增加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

4苯妥英钠介绍4.1药品名称(,)

苯妥英

4.2 英文名称

,,,

4.3 别名

苯妥英; 二苯乙内酰脲钠; 奇芬宁; 达伦丁; 苯妥英钠; 达伦丁; 二苯乙内酰脲; 二苯乙内酰脲钠; ; ; ; 草皮;

4.4 分类

神经系统药物 > 抗癫痫药 > 乙内酰脲

4.5 剂型

1、片剂:50mg、100mg;

2.注射剂(粉剂):100mg、125mg、250mg。

4.6 苯妥英的药理作用

苯妥英可以稳定癫痫阈值并限制癫痫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 其作用机制是结合电压依赖性Na+通道并抑制该通道,从而防止发作活动的高频放电的扩散。 临床上主要用于强直阵挛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 除了失神和肌阵挛发作之外,它还用于其他类型的癫痫,例如脑部手术和头部外伤期间或之后的癫痫发作的预防和控制。 静脉给药用于控制癫痫持续状态。 当控制强直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时,通常先静脉注射地西泮来控制症状,然后静脉注射苯妥英以预防复发。 此外,苯妥英还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和心律失常。 苯妥英是 Ib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苯妥英钠注射液,与利多卡因类似。

4.7 苯妥英的药代动力学

苯妥英口服后吸收缓慢,85%~90%从小肠吸收,新生儿吸收很差; 静脉注射后吸收迅速; 肌内注射后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则。 口服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约为79%。 吸收后分布于细胞内和细胞内液中,且细胞内可能多于细胞外。 苯妥英主要与白蛋白结合,蛋白结合率为88%~92%。 脑组织中的蛋白质结合可能略高。 口服后4~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利用度约为98%,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mg/L。 每天口服300mg,7至10天内达到稳态浓度。 苯妥英的平均半衰期为 22 小时。 对于长期使用者来说,半衰期为15至95小时,甚至更长。 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 主要代谢产物为羟苯妥英(约占50%~70%)。 由肾脏排泄,并以碱性尿迅速排出。 儿童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特殊。 早产儿的表观分布容积平均为1.2L/kg,足月儿的表观分布容积为0.8L/kg,并且在96周内保持恒定。 新生儿苯妥英的蛋白结合率在三个月内下降,游离苯妥英可增加40%。 总血浆浓度维持在6至14mg/L的低水平。 苯妥英在月龄以下婴儿中的半衰期显着延长。 。

4.8 苯妥英的适应症

1.用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颞叶癫痫)、简单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的癫痫。

2.也用于三叉神经痛、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阵发性舞蹈手足症、阵发性控制障碍(包括愤怒、焦虑、失眠、兴奋增加等行为障碍)、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引起的肌强直和心脏传导障碍等。

3、可用于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以及利多卡因无效的心律失常(对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优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律失常)。 对于麻醉手术引起的颤动和心房扑动)和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果。

4.也可用于轻度高血压。 可降低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其功效与利尿剂、普萘洛尔、甲基多巴、利血平相似。

4.9 苯妥英的禁忌症

1.对苯妥英钠及其他乙酰丙酰胺类药物过敏者;

2. AS综合征患者;

3.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患者;

4.低血压患者。

5.白细胞减少症、严重贫血患者禁用。

4.10 注意事项

1. (1) 酗酒者; (2)贫血患者,严重感染风险增加; (3)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 (4)糖尿病患者; (5)肝、肾功能损害者; (6)甲状腺功能异常者; (7) 机械驾驶员和操作员; (8)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9)卟啉症患者。

2.药物对儿童的影响:由于儿童服用苯妥英后有特殊的药代动力学,因此儿童患者应经常测定血药浓度。 临床上很难评估中毒症状,因此一般不首先考虑苯妥英钠。 学龄前儿童需要系统测量血液药物浓度,以确定每日给药剂量和频率。 有些儿童每天需要 15 毫克/公斤才能维持治疗浓度。 由于它在萌芽期就很强且快速,因此半衰期很短。 高峰期可能出现中毒症状,低谷期血药浓度较低。 因此,应监测血药浓度,了解波动的具体情况。

3.药物对老年人的影响:慢性低蛋白血症常见于老年人,治疗时合并用药较多,药物间相互作用复杂。 因此,老年人使用苯妥英钠时应谨慎,用量宜低,并需经常监测。 血药浓度。 静脉注射时速度需减慢,2~3分钟内不宜超过50mg。 老年人比较容易犯困,所以最好在睡前服用。

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1)苯妥英钠可通过胎盘,尚不清楚是否具有致畸性。 有报道称,怀孕期间服用苯妥英会导致婴儿先天畸形。 关于致畸作用是由母亲癫痫发作本身还是由药物引起仍存在争议。 人们普遍认为,由于癫痫发作控制不佳而导致致畸的风险可能大于药物治疗的风险。 临床上,能用苯妥英钠控制癫痫发作的患者应在妊娠期间继续使用,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由于苯妥英的吸收和代谢在怀孕期间发生变化,因此应每月测量血液浓度以确定是否需要增加剂量。 如果发作次数增多,应增加剂量,并在分娩后重新调整。 (2)服用苯妥英钠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发生致命性出血的风险增加(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 苯妥英还会降低母体维生素 K 的含量,从而增加分娩时出血的风险。 在分娩前一个月和分娩过程中预防性地给母亲注射水溶性维生素 K,并在分娩后立即给新生儿静脉注射维生素 K,可以降低出血风险。 在大多数患者中,由于妊娠期间苯妥英吸收和代谢的变化,癫痫发作频率增加。 应定期测定孕妇血清苯妥英水平,以便将剂量调整至适当水平。 分娩后每周测试一次,以确定是否需要减少。

5.药物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苯妥英可分泌至母乳中,因此一般不建议用药期间母乳喂养。

6.药物对检测值或诊断的影响:(1)由于苯妥英钠的酶诱导作用可以加速地塞米松的代谢,导致地塞米松检测不准确,进行错误检测时需要增加地塞米松的用量抑制测试。 (2)血清蛋白结合碘浓度可降低,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值不变,但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这种现象仅在使用苯妥英超过1周后才会出现,停药后仍可继续。 7~10天。 (3)苯妥英可降低血液循环中游离甲状腺素的浓度,使甲状腺功能检查不准确,但基础代谢不受影响。 (4)可使血清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5)可使血糖浓度升高。

7.用药前后及用药期间检查或监测: (1)用药期间(包括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肝功能、淋巴结、皮肤、血钙、口腔卫生及牙龈状况、脑电图、血药浓度及甲状腺功能等; (2)静脉使用苯妥英钠时应连续监测心电图和血压。

8.苯妥英钠注射液呈强碱性,静脉注射可引起静脉炎和剧烈疼痛。 使用前应用无菌注射用水稀释。 肌内注射可能引起局部坏死和吸收不规则,故不能使用。

4.11 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

1.可引起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构音不清、精神错乱、行为改变、癫痫发作次数增多、精神改变、头晕、失眠、短暂性紧张、运动性惊厥和头痛等,常与剂量有关。 长期使用还可引起异常兴奋、紧张、烦躁等,有报道出现累及大部分末梢感觉的多发性神经病。 有一些关于苯妥英引起运动障碍的报道,包括舞蹈症、肌张力障碍和扑翼样震颤。

2.消化系统:长期用药可能引起恶心、呕吐、便秘、大便颜色浅、牙龈增生; 罕见的眼睛或皮肤发黄(肝炎或胆汁淤积性黄疸)、食欲不振、严重胃痛等。

3.血液系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和全血细胞减少,伴或不伴骨髓抑制; 还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包括良性淋巴结增生)、假性淋巴瘤、淋巴瘤、霍奇金病; 罕见血小板减少(表现为出血或瘀斑等)、再生障碍性贫血。

4.心血管系统:静脉注射过快易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脏骤停、呼吸抑制。 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的报道。

5、皮肤:常有皮疹反应,包括红斑、荨麻疹、痤疮、麻疹样反应,有时伴有发热; 它还会导致脱发、面部皮肤粗糙、嘴唇增厚; 罕见但严重的包括剥脱性皮炎、综合症状、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罕见的血清病。

6.骨骼系统:罕见骨折、骨骼异常或生长缓慢(维生素D和钙代谢障碍)。

7.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深色尿液。

8、其他:有报道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癌症。

4.12 苯妥英钠的用法用量

1.成人初始剂量每次50~100mg,每日2~3次,饭后服用。 如有必要,每隔7~10天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为每天500mg。 维持剂量为每天200~500mg,分次服用; 儿童初始剂量为每天5mg/kg,分2~3次服用,维持剂量为每天4~8mg/kg,每日2~3次。

2.对于癫痫持续状态:成人推荐静脉注射剂量为10~15mg/kg,以每分钟不超过50mg的速度缓慢给药。 此后维持剂量为每6~8小时口服或静脉注射100mg; 儿童及新生儿静脉注射剂量为15~20mg/kg,缓慢静脉注射,速度每分钟不超过每公斤体重1~3mg。

3.治疗三叉神经痛:100~200毫克,每日2~3次,饭后服用。

4.治疗心律失常:每次100~200mg,每日2~3次。 或将125~25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中,在5~15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每分钟不超过50毫克)。 必要时每5~10分钟重复静脉注射100mg,但2小时内不应超过500mg。 静脉滴注时,可用同剂量溶于100ml 5%葡萄糖溶液中输注,每日剂量不宜超过100ml。 肌内注射:每日200~400mg。

5.治疗高血压:每次100mg,每日3次。

4.13 药物相互作用

1.抗凝剂(例如香豆素,惠吡啶),磺酰胺,西米替丁,甲硝唑,氯霉素,克拉氏霉素,等二氮二氮二氮二氮,吡嗪酰胺,氟康唑,氟西酮B6,维生素B6,维生素B6,苯基丁替嗪,氯氟苯胺,静脉纤维素,静脉纤维素酶,脉络化症,氟西汀,缝合,右甲基苯甲酯,氯巴扎姆、奥卡西平、妥舒亚胺、苯舒亚胺、纳米酮、地尔硫卓®、硝苯地平、锡酸、尼鲁米特等可降低苯妥英钠的代谢,从而增强苯妥英钠的作用和/或毒性。 当与香豆素抗凝剂合用时,最初的抗凝作用可能会增强,但随着继续使用可能会降低。

2.长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患者使用苯妥英钠可增加肝中毒的风险并降低疗效。

3.苯妥英具有肝微粒体酶诱导作用,可加速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和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左旋甲状腺素、溴米芬的产生。 酸、芬太尼、安非他酮、环孢菌素、白消安、紫杉醇、咪达唑仑、氯氮平、哌替啶、沙贝左唑、帕罗西汀、左旋多巴、卡马西平、拉莫三嗪、乙舒酰亚胺、洋地黄、非洛地平、尼莫地平、维拉帕米、奎尼丁、美西律、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茚地那韦、地拉韦定,多西环素、甲苯咪唑、吡喹酮、伊曲康唑、酮康唑等药物与这些酶的代谢有关,降低了后者的疗效。 与肝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异烟肼、保泰松等合用,可使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升高。

4.博来霉素、卡铂、卡莫司汀、长春花碱、氨茶碱、阿昔洛韦以及含有碳酸镁、铝或碳酸钙的抗酸剂可减少苯妥英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降低苯妥英的生物利用度。 抗酸剂应与苯妥英钠间隔 2 至 3 小时服用。 此外,苯妥英还可缩短氨茶碱的半衰期,降低其疗效。

5.苯妥英可使血糖升高。 与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联合使用时,可能需要注意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6、苯妥英钠可消耗体内叶酸,但补充叶酸会降低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降低其控制癫痫发作的能力。

7.长期使用多巴胺的患者,静脉注射苯妥英钠可能因儿茶酚胺耗尽而引起突然低血压和心率减慢,这与苯妥英钠的剂量和吸收率有关。 原则上,服用多巴胺的患者需要服用抗生素。 苯妥英不应用作惊厥药。

8.苯妥英钠与利多卡因或普萘洛尔合用静脉注射时,可增强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9、苯巴比妥、扑米酮、氯硝西泮、地西泮、环丙沙星、流感病毒疫苗、吩噻嗪等药物可改变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苯妥英钠注射液,因此合用时应经常检查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 。

10.与丙戊酸或丙戊酸钠、替尼达帕、氯贝特合用时,可能会竞争蛋白结合率。 应经常监测血药浓度,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苯妥英钠的剂量。

11、与乙酰唑胺合用可增加钙、磷的排泄,可引起低磷血症,增加骨软化的风险。

12.苯妥英钠可增加胺碘酮和苯丙氨酸的代谢,降低后者的疗效; 然而,其自身代谢降低,从而增加毒性,包括共济失调、反射亢进、眼球震颤和肢体震颤。

13、苯妥英钠与大量抗精神病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诱发癫痫发作,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更明显的抑制。 苯妥英的剂量需要调整。

14.苯妥英钠可拮抗多库溴铵、哌库溴铵等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15.苯妥英钠与苯氯脲合用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

16.布洛芬、阿扎普宗、卡培他滨、阿奇霉素可增加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引起中毒症状。

17、氟烷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肝酶有抑制作用。 合用时,可增强苯妥英的毒性(包括肝毒性),甚至引起肝坏死。

18.顺铂、阿霉素、利福平、利托那韦、氨己烯酸、二氮嗪等可增加苯妥英钠的代谢,从而降低后者的血药浓度。

19.氯法齐明可增加苯妥英的清除率,从而降低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和作用。

20. 苯妥英可增加多奈哌齐的清除率,从而降低后者的作用。

21.苯妥英钠可减少呋塞米在胃肠道的吸收,降低后者的疗效。

22. 加巴喷丁可能会增加风险。

23. 与美沙酮合用可产生美沙酮戒断症状。

24. 月见草油可降低癫痫发作阈值,与苯妥英合用时可能导致癫痫发作。

25、长期饮酒可降低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和药效,但服药时大量饮酒可使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升高。

26、苯妥英可加速味精(味精)的吸收,引起疲劳、心悸、颈后麻木等。

4.14 专家点评

多年来,该药一直是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和部分性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 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连续服用副作用较小,易被患者接受。 此外,也可用于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但对肌阵挛性癫痫发作和失神发作疗效较差,并可增加患者失神发作的频率。 由于个体差异和该药的饱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用药需要个体化。 应用达到控制癫痫发作、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后,即可使用长效制剂,一次服用。 苯妥英目前临床上很少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因能拮抗洋地黄中毒引起的Na+-K+交换抑制,有时用于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