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常识 > 疾病常识

疾病常识

上市换“马甲”,壹健康能如愿吗?

2024-05-04 17:02:00疾病常识
但若提到当年范冰冰“想瘦哪就瘦哪”的代言词和“绿瘦”减肥产品,大家可能顿悟。凭借人民群众对瘦身的广阔需求,绿瘦通过砸钱请范冰冰、谢娜、黄圣依等人做广告在全国打开了知名度,并利用电商渠道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但壹健康上市未果的原因之一,恐怕与其减肥产品曾涉嫌虚假宣传、非法添加有关。

读者可能对One 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但如果提到范冰冰代言的“想减肥哪里都可以”和“绿色瘦身”减肥产品,大家可能就会顿悟。 One 原名为绿瘦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瘦)。

凭借减肥概念,绿瘦这几年蓬勃发展,并多次尝试上市。 但由于多次被曝虚假宣传、非法添加等问题而未能如愿。 如今,在更名、迁址香港后,该公司的财报仍无法令公众信服:重营销而忽视研发、过于依赖销售产品、“数字化”新业务被夸大。 在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的今天,One 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

01

上市换“马甲”,产品屡遇问题

One 由皮涛涛于2009年创立,至今已有14年历史。 依托人们巨大的减肥需求,绿瘦通过花钱聘请范冰冰、谢娜、黄圣依等人做广告,在全国打开了知名度,并利用电商渠道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国家。 那些年,“Green Slim”品牌几乎家喻户晓。

随着业务的激增,绿手开始寻求资本市场的认可。 2016年起,公司名称由广东绿瘦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变更为绿瘦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绿瘦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这些更名也被市场解读为配合上市。 2015年,停牌半年的ST中基发布重组方案,拟以15亿元溢价62倍收购广东绿手100%股权。 然而,高额溢价很快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询问,交易最终告吹。 绿瘦第一次借壳上市计划失败。

2020年,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邦杰宣布,拟向绿瘦集团股东、实际控制人皮涛涛友创投资收购绿瘦健康100%股权。 但很快,收购就因“核心条款无法达成”而被迫中止。

转眼到了2022年,绿瘦第三次更名,成为今天的One ,并启动香港上市。 该公司还表示,在香港上市后将择机再次尝试A股发行,可见其上市的渴望。

不过,One 未能上市的原因之一可能与其旗下减肥产品涉嫌虚假广告和非法添加有关。

2013年,央视报道称,广州绿瘦公司旗下的“玉曼”减肥胶囊生产批号与产品不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不到该产品,但有批准文号。 另一种产品是西安三七医药科技公司生产的,但这家西安制药公司的注册地址是假的。

同年,每日经济新闻发表《线上减肥产品冠军“绿色瘦身”的起点:一个月培训成为“瘦身顾问”,千人销售团队成为赚钱机器》 ”。 提到,早在2012年,据《羊城晚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检测分析中心在对多款“绿瘦”减肥产品进行检测时发现,仙力宝牌愈仁胶囊、奥赛清胶囊中非法添加化学物质“酚酞”。

广东某三甲医院的消化科医生曾告诉记者,酚酞是临床用于治疗便秘的处方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如果过量或长期滥用,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精神错乱、肌肉痉挛、疲劳无力等症状。 尤其是很多女性在服用减肥产品后出现结肠粘膜黑变病,这使得患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的风险高于正常人。

报道还称,“绿瘦”还因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成分而被列入上海市食药监局黑名单。 此后,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绿瘦”等7种保健品。

转眼到了2020年,《华夏时报》刊登了《绿瘦减肥“天价”套路:承诺不节食,消费者却饿晕了,从699元归纳收费到7万元》,称绿瘦集团在宣传产品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行为,以及服用后身体不适等情况。 此后,有关绿瘦健康“套路营销”、“虚假宣传”的问题也频频被报道。

观察组查看网上公众投诉平台发现,消费者对壹健康全资子公司“壹健康”的投诉总数已达2193件,涉及“虚假治疗”、“虚假宣传”等此前曾举报的问题。媒体,这仍然很常见。 。

企查查还显示,壹健康已涉及99起法律案件,其中大部分涉及销售合同纠纷,原告大部分是其产品的消费者。 当消费者无法投诉时,往往只能诉诸法律。 然而,涉事者鲁寿却“变身”为“一生”,继续狂奔。

02

代言减肥谢娜产品叫什么_谢娜代言的减肥产品_谢娜同款减肥产品

年收入24亿,新业务“”

添加图片描述,不超过50字(可选)

不管过去如何,One 确实已经走到了港交所的门口。 打开这份招股书,我发现这家公司的营收非常可观。 2020年至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52亿元、17.96亿元、24.23亿元,三家公司累计创造营收62.71亿元。 虽然2021年收入有所下降,但2022年将大幅增长,并已超过疫情前的收入水平。

同时,的毛利率也不低,报告期内分别达到67.3%、70.3%和72.5%。 但令人意外的是,该公司同期净利润仅为1.88亿元、-1842.3万元、1.12亿元。 净利润率为9.16%、-1.03%、4.62%,处于低位且仍处于波动状态。

此外,One 还依赖政府补贴。 同期,一健康获得政府补贴分别为948.9万元、603.2万元、1148.5万元,波动中增加。 可以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One 的盈利表现可能会更差。

究其原因,首先要从健康的收入分配说起。 现阶段,One 的主营业务由体重管理业务和慢病管理业务两大板块组成。 但本质上,这家公司仍然依靠销售减肥产品,“搬运工”的身份导致净利润较低。

添加图片描述,不超过50字(可选)

其中,作为One 业务的起点,体重管理业务收入是最大的收入来源。 2020年至2022年,该板块营收分别为16.08亿元、10.92亿元、14.05亿元,占总营收的78.4%、60.8%、58%。 它高度依赖单一收入来源。

招股书显示,One 2021年将出现净亏损,正是由于体重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One 表示,2021年公司暂时关闭了体重管理事业部销售和服务团队的办公室,导致收入严重下滑。

进一步来看,One 将体重管理业务细分为销售产品、提供服务包等服务。 其中,2022年来自产品直销的收入占比将达到13.5%,而同期提供服务包的收入占比将高达44.3%。

但事实上,提供套餐服务的本质是销售减肥产品。 将套餐分为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四类产品。

但这一业务的问题在于,在某些阶段呈现出“一劳永逸”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初创期和减肥期,客户保留率往往在50%以上。 在塑形期和保养期,也就是减肥的“下半场”,顾客留存率只有个位数百分比,几乎是“落地”“割肉”的架势。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新业务——慢病管理业务。 虽然细分为销售产品和其他服务,但实际上也是“”。

该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包括OTC药品、保健品、智能硬件产品、食品和增值服务。 此外,公司还依托体重管理业务中积累的数字化能力和系统化服务运营经验,推出“健康3+6”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慢病管理产品和服务。

从上述“包装技巧”来看,One 似乎已经从单纯的“卖药为生”逐渐转型为数字化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平台。

谢娜同款减肥产品_代言减肥谢娜产品叫什么_谢娜代言的减肥产品

但这种情况并非如此。 从慢病管理收入构成来看,产品销售是绝对支柱。 报告期内,慢病管理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42亿元、7.0亿元、10.14亿元,占慢病管理总收入的99.7%、99.5%、99.6%。

可以说,虽然One 在招股书中多次“包装”了自己的业务,也推动了数字化转型,但与传统医药电商相比,它只拥有一些额外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往往是免费的。形式上,目的是增加客户的产品购买力谢娜代言的减肥产品,与招股书中所谓的“数字化概念”相差甚远。

也就是说,慢病管理业务的本质仍然是医药产品的销售。 这部分市场份额长期被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医药电商巨头占据谢娜代言的减肥产品,且存在大量垂直竞争对手。 在格局已经定下的环境下,互联网巨头的天然流量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想要靠卖药来突围,难度很大。

03

花大钱买流量,缺乏研发,缺乏日常生活

添加图片描述,不超过50字(可选)

除了收入结构问题外,One 业绩不佳的另一个原因是销售成本过高。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一健康销售及营销费用分别达到9.18亿元、10.44亿元、14.01亿元,占总营收的44.8%、58.2%、57.8%,持续上升。

而这些钱几乎全部都用来买流量了。 2022年,壹健康将线上销售渠道拓展至直播平台,导致互联网流量采购费用大幅增加。 也就是说,One 辛苦了整整一年,一半的收入都被扔进了互联网流量代购的“无底洞”。

对流量效应的过度依赖也体现在排名前五的供应商类别中。 招股书显示,前五名供应商主要是提供互联网及相关服务的供应商,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主要是互联网流量。 以2022年为例,公司前五名供应商中有3家为广东一健康提供互联网流量采购服务。 此后,公司采购金额已占采购总额的35.2%。

对于像One 这样主要销售减肥产品的商业模式来说,对流量的依赖是无奈也是不可避免的。 没有流量就没有商业收入。 一旦获得收入,就必须不断购买流量来支持发展。 对于这种第三方平台来说,只能陷入怪圈。

添加图片描述,不超过50字(可选)

如今,不少初创企业正试图通过技术研发获得新产品,构建竞争力和壁垒,试图冲出重围。 但One 并没有这样做。 相反,它的研发支出却少得可怜。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的研发支出仅为2592.8万元、2702.2万元、2113万元,仅占总营收的1.3%、1.5%、0.9%。 这一比例不仅聊胜于无,而且在2022年将呈现大幅下滑,与公司宣扬的“数字化”理念相去甚远。

这点少量的研发带来的增量增长可想而知。 从慢病管理APP的用户情况来看,2021年至2022年,医邦APP新增注册用户数增长不足5000人,月活跃用户出现负增长。 报告期内,体重管理APP“好想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从11.25万人增长至11.5万人,复合增长率仅为1.1%。

在数字经济成为主流的当下,打着“数字化”旗号的One 显然只是披上了一层“数字外衣”,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商业模式,又或者还在沿袭老一套。销售减肥产品的途径。 如今,一健康既背负着虚假宣传、违规添加的老问题,也面临着收入不平衡、净利润低、销售成本高的新问题。 不知道香港联交所能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