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常识 >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欧白芥属植物白芥子的种子,你知道吗?

2023-06-17 16:05:24生活常识
【功效与作用】利气燥痰,散结消肿。【临床应用】内服:煎汤,用量3~10克;或入丸、散。②祛痰作用:毛细玻管法中,白芥子水提取物、炒白芥子水提取物都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尤以白芥子水提取物大剂最组祛痰效果明显。【化学成分】种子含芥子油苷,内有白芥子苷。③治脚气肿痛:白芥子、白芷等分,为末,姜汁和,涂之。⑥治胸胁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

【中药名】白芥子

【别名】辣菜子。

【英文名】SemenAlbae。

【药用部位】为十字花科欧白芥属昆虫白芥albaL.的种籽。

【植物型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40~120公分。茎直立,二纵棱,下部多分枝,被散生黑色硬毛。叶互生,质薄,有柄;茎基部茎秆大头蒴果裂或近全裂,宽抛物线形或卵心形,长6~12公分,宽2~3公分,顶蒴果大,有侧蒴果1~3对,边沿具疏齿;茎生叶较小,有短柄,向下蒴果九渐少。总状花柱顶生或簇生;萼片4,红色,直立,花序或长方形,基部具爪;花序6,4长2短;花序2心皮,胚珠长条形,密被黄褐色长刺毛。长角果圆锥形,果瓣在种籽间缢缩成念珠状,果先端具扁平剑形的喙。种籽近球状,淡紫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产地分布】原产于美洲。我国广东、辽宁、山东、四川、云南、新疆多有种植。

【采收加工】春播于7~8月定植,瓜类于5月中、下旬定植,待果实大部份出现白色时割下鳞茎,后熟数日,选阴天蒸熟,脱出子粒,簸除杂质即可入药。

中药茯苓的成分功效_中药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_海参茯苓粉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药材性状】种子呈球状中药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半径1.5~2.5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淡褐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显著的条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黑色折叠的子叶,有干性。无臭,味寒凉,撕碎湿润后,有特殊的辛烈异味。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脾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利气燥痰,活血散瘀。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散瘀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药量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穴道敷贴。主治疮疡鼻塞,胸满胁痛,下肢疼痛,肘部疼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

【药理研究】①镇咳作用:炒白芥子醇提取物肌注在浓盐酸致咳试验中使大鼠的头痛次数显著提高,头痛的潜伏期显著的延长,清热疗效显著。②祛痰作用:毛细玻管法中,白芥子水提取物、炒白芥子水提取物都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尤以白芥子水提取物大剂最组止痛疗效显著。③平喘作用:喷雾致喘法中,炒白芥子醚提取物对4%硫酸甲基胆碱引起家兔疾病有显著防治作用。④抗雄类固醇作用:以60%甲烷提取制得的白芥子总提取物和分段提取物Ⅰ、Ⅱ以及分离得到的白芥子苷给由丙酸尿酸引起的去势大鼠肌注,均能明显抑止去势大鼠的前列腺囊肿,减少大鼠血浆碱性乙酸酶活性。⑤抗炎作用:白芥子苷能显著减少滤纸片潜藏造成的小鼠肉瘤肿囊肿。

【化学成份】种子含芥子油苷,内有白芥子苷。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和赖谷氨酸、精谷氨酸、组氨酸等多肽。又含4-吡啶苯甲酰胆碱,4-氨基苯甲胺。

【使用禁忌】肺虚久咳,湿热火旺者禁服。外敷适量会导致头痛、腹泻。白芥子油对脸部粘膜有剌激作用,能导致肿胀,疼痛,并且发泡,脸部湿疹或溃破者忌外用。

海参茯苓粉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_中药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_中药茯苓的成分功效

【配伍方子】①治痘疹入目,风眼疫眼,及焮热之眼目:白芥子(如饲料者)一两,茄子(杵烂)一钱,醋一钱。上三味,如麦饼,如钱大,贴足心。(《眼科锦囊》)

②治痢疾后,肺中水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碾碎),用酒煮令半熟,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普济方》芥子酒熨方)

③治痔疮疼痛:白芥子、白芷等分,为末,生姜和,涂之。(《本草述钩元》)

④治腮腺肝炎:白芥子、葱头各3克,煮沸,敷根部,次日1次,每天4~5小时。[《中级医刊》1959,(8):566]

⑤治痛风涎痰,缔结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调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晚上参枣汤下。(《方脉纯正》)

⑥治胸胁温病:白芥子五钱,甘草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为丸,梧子大,每晚上浓汤下百丸。(《本草汇言》引《摘玄方》)

⑦治痰涎伏在心鬲上下,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疼痛不可忍,连腰腿,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或令人头晕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黏,夜晚喉中如锯声,多流睡涎,全身重中药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腿冷痹,气脉不通等:甘遂(去心),紫玄参(剥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蒸熟,食后,临卧,淡鱼汤或冷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数丸不妨,其效如神。(《三因方》控涎丹)

⑧治奶奶痰咳血咳,胸满懒食:白芥子、紫苏子、萝卜子各拌匀,微炒,击溃。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首,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