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常识 > 疾病常识

疾病常识

阿司匹林:百年老药的神妙之处,你了解多少?

2024-05-29 20:02:19疾病常识
1898年阿司匹林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一种药,十四种功效,你说它神不神?神归神,但药始终是药不是仙丹,一样会有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血管没有重要的直接作用。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略带醋酸气味,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溶于乙醚和氯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及痛经等有疗效,也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性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性疼痛等。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防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及静脉瘘或其他术后血栓形成。

(自我介绍:我叫阿司匹林)

百年历史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声称自己发明了阿司匹林。

1853年, Frédéric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水杨酸),但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7年阿司匹林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再次合成了它,并用它来治疗其父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首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的成功是在其上级、著名化学家阿瑟·艾兴格伦的指导下实现的,他完全采用了艾兴格伦提出的技术路线。

1898年,阿司匹林上市,人们发现它还有防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将阿司匹林与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的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聚合,所得产品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比游离阿司匹林更持久。

1899年,德莱塞将阿司匹林引入临床,并命名为阿司匹林。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犹太化学家阿瑟·艾兴格伦也在这一发明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阿瑟·艾兴格伦的悲惨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之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声称自己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德国正​​处于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傲慢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犹太人,于是他们犯了错误,把发明者的头衔给了菲利克斯·霍夫曼一人,为他们的“德意志民族优越论”镀金。为了让阿瑟·艾兴格伦闭嘴,纳粹统治者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二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阿瑟·艾兴格伦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不久后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件事被人遗忘了。几经周折,英国医师、历史学家沃尔特·斯奈德获得了德国拜耳公司的许可,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所有档案,终于用确凿的事实还原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相。他指出:阿瑟·艾兴格伦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截止2015年,阿司匹林已使用百年,成为医学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也作为比较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作用,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与TXA2生成减少有关,临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一味药,十四种作用,你觉得神奇吗?

1.镇痛作用

它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和其他使疼痛对机械或化学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和组胺)的合成,起外周镇痛作用。但也不能排除中枢镇痛的可能。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急性锐痛和重痛无效。

2. 解热作用

能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其可能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阿司匹林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皮肤血流增加,出汗,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这种中枢作用可能与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

3.抗炎、抗风湿

其抗炎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可能是由于其作用于发炎组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症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至于其抗风湿作用,主要是由于其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_给我解释一下阿司匹林的功效_告诉我阿司匹林都有什么功效

4.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前列腺素环氧合酶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剂的作用,从而阻止血栓素A2的产生。

5.用于川崎病

患有川崎病的儿童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减轻炎症和预防血栓。

6.用于糖尿病

阿司匹林可促进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和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肠道对糖的吸收,促进组织对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

7.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

研究发现,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的风险显著降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因为阿司匹林可以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血液凝结。

8.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表明PGE2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其水平随肿瘤生长而逐渐升高。阿司匹林能降低PGE2水平,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肿瘤组织合成较多的TXA2。阿司匹林对预防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意义明显,有抗肿瘤转移作用。阿司匹林治疗5年以上:胃肠道癌症20年死亡风险降低35%。

9. 用于男性避孕

人类精液中含有13种PG,总量为300mg/ml,有利于精子的运动和受孕,而阿司匹林会降低精液中PG的浓度,导致精液中畸形精子增多,运动能力下降,从而降低受孕概率。

10. 减少耳毒性抗生素引起的听力损伤

动物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减少听力损失的发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人体后,与体内的铁结合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可损害毛细胞。一旦毛细胞受损,内耳就会失去感知声音的能力,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阿司匹林分解成水杨酸盐,可阻止自由基的形成,从而减少抗生素引起的耳聋的发生。

11. 胆管蛔虫病的治疗

口服吸收后,由胆汁排出,改变胆管环境,使蛔虫产生厌酸反应而排出胆管。

12.先兆子痫

子痫前期患者的胎盘组织和血小板中TXA2较正常妊娠者明显增多,而胎盘、脐带PGI2及尿液中PGI2代谢产物排出量减少,正常的PGI2/TXA2平衡被破坏,因此,用小剂量APC恢复此平衡有望达到预防或治疗本病的目的。

13. 女性不孕症和习惯性流产

阿司匹林能抑制PG的合成,可用于治疗PG增高引起的习惯性流产及不孕症,因为体内PG增高,可促进输卵管的蠕动,破坏受精卵与子宫内膜的同步性,增加子宫收缩,使卵巢黄体分泌孕酮减少,从而影响受精卵的着床。

14.老年性白内障

英国医学新闻第244卷第23期报道: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眼科学会会议上,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眼科学教授戈特勒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老年性白内障的进展可能具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可使病情形成时间推迟10年,使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减少45%以上。其确切的抑制机制和临床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认为,白内障患者血浆中色氨酸含量增高,导致晶状体中醛糖还原糖活性增高,而阿司匹林不仅能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还能降低血浆中色氨酸的含量,因此认为阿司匹林至少可以减缓白内障的发生。

告诉我阿司匹林都有什么功效_阿司匹林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_给我解释一下阿司匹林的功效

神是神,但是药毕竟是药,不是万能的,还是会有不良反应的。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由于口服后易吸收,在机体组织中分布广泛,作用强,被广泛用于治疗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各类疾病时,应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

胃肠道症状

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服用易损伤胃黏膜,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等。长期服用应定期监测血象、大便潜血检查及必要的胃镜检查。

使用阿司匹林时,最好在饭后或与抗酸药一起服用。溃疡患者应谨慎使用或根本不使用。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对由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特别有效。

过敏反应

特定体质的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出现皮疹、血管性水肿、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有鼻炎、鼻息肉的患者,这是由于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影响免疫系统所致。哮喘多为严重、持续性,平喘药物一般无效,只有激素有较好的疗效。还可能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征(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鼻息肉)。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发生在服用大剂量时,即所谓的水杨酸反应,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耳鸣、视力和听力下降。剂量过大时,会出现精神错乱、抽搐,甚至昏迷。停药后2至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大剂量还可引起中枢性恶心、呕吐。

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的肝损害通常发生在大剂量使用时。这种损害不是急性作用,特点是在用药数月后出现,通常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腹部右上部不适和压痛,血清肝细胞酶水平升高,但明显黄疸并不常见。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性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通常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系统性类风湿病患儿比其他两类风湿性疾病更容易发生肝损害。

阿司匹林造成肝损害后,临床治疗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泼尼松,一般1周后症状消失。

对血液的影响

阿司匹林通常不会改变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血细胞比容或血红蛋白含量。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心脏毒性

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无明显的直接心血管作用,大剂量时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中毒剂量可通过直接和中枢血管运动麻痹而抑制循环功能。

雷氏综合症

阿司匹林用于治疗儿童流感或水痘时可能引起雷氏综合征。雷氏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综合征,常发生于某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之后。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如病毒(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水杨酸盐、外源病毒如(黄曲霉毒素)、内在代谢缺陷等,各因素可共存或相互作用。临床上不推荐用阿司匹林治疗病毒性感冒。

交叉过敏反应

如果您对本品过敏,则您可能对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也过敏。但对本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水杨酸类药物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