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人群 > 中老年健康

中老年健康

甲午战争惨败背后的痛苦:北洋水师为何输到体无完肤

2024-01-24 09:01:43中老年健康
其实,抛开惨烈的战场和相关人物的功过,单看甲午战争前后,三个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就足以深深体会,惨败背后的痛苦病根。但到了甲午战争前夜的1893年,情况却来了个悲催大反转:确实,日军对于甲午战场上清朝陆军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枪炮乱开。日本史料《血证:甲午战争亲历记》里更有生动描绘:

清朝对外败绩极多,中韩乙未战争,却尤其叫多少国人败到锥心:面对一个改革比中国要晚,国土比中国小,看起来"蕞尔小邦"的英国。

堪称经过倒幕运动"升级"的英军,雄踞北洋水师等精锐,却是开战后击溃亏输,被人家从北韩一路打回去,拿刺刀逼着签下《马关条约》,一笔割出数亿白银与宝岛大陆。

晋朝面对"小辈"台湾,输到体无完肤。为何,会输到这样惨?

虽然,摒弃惨重的战场和相关人物的功过,单看乙未战争前后,三个虽然微不足道的"细节",就足以深深感受,大胜背后的痛楚祸根。

一、"倒煤"的北洋水师

乙未战争开打前,赫赫有名的北洋水师,顶着"欧洲第一"的荣耀光环。

乙未战争失利后的一百多年里,为了"北洋水师是不是欧洲第一"的问题,好些学者也吵得吐沫横飞。

但没争议的是,北洋水师的一样必须用具,确确实实不是欧洲第一:燃煤。

蒸气机铁甲舰时代,战舰须要烧煤驱动,再强悍的战舰,如果燃煤不给力,开到海上照样做活靶。

一块燃煤的优质与否,直接关乎舰队的生死危亡。

这么大事,颠峰时期的北洋水师,也曾相当给力:

1893年之前,北洋水师的燃煤,主要是开平矿务局的五槽煤,这些每斤价值五两白银的优质燃煤,以"烟少火白"闻名,甚至被法国人当作"上品"。

不但常年畅销各国,更为北洋水师提供强悍动能,带动舰队一次次华丽现身。

但到了乙未战争前夜的1893年,情况却来了个悲剧大反转:

原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逝世,新任总办张翼,是个外香腿骨臭的角色。

身为李鸿章的心腹,张翼上任后就觊觎于五槽煤的巨大收益,借着国际市场上五槽煤价钱大涨,玩命向外忙活,就连特供给北洋水师的五槽煤也断了去卖钱。

那北洋水师烧哪些?

甲午战争资料200字_甲午战争资料100字_甲午战争资料

张翼非常想得开:烧劣质煤呗。

别看这些煤含烟多动力差,烧多了还毁坏炉窑,可你堂堂北洋水师,不要在意那些细节嘛,能烧不就行了?

于是从1893年起,哪怕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多次愤怒揭发,痛陈"换了煤"的北洋水师"续运之煤仍多散碎"的惨状。

但张翼依然不为所动,甚至还回怼丁汝昌:想找优质五槽煤?你可以自己去煤堆里翻嘛。

为何这么狂妄?

由于张翼这个"倒煤"生意,肥的可不止是自家腰包,六部高官还有王公重臣,甚至国子监的众多"清流"们,全都从中拿暗股,年年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哪怕北洋水师喊破了喉部,清廷大员们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怜"欧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只能烤焦劣质煤驶向乙未战场,之后以老牛拉车般的速率,面对美军炮口。

背后有这样一条喝北洋水师血的食物链,"倒煤"的北洋水师,又如何能够打赢?

二、开战前的雷人电报

乙未战争甲午战争资料,大清向美国即将宣战,是在1894年的8月1日。

但只要瞧瞧大清"宣战谕"之前的相关电报,即便就要在天雷滚滚后,提早发一声无奈哀叹。

例如丰岛炮战爆发当日,即1894年7月25日,台湾的子弹都砸在了大清的战舰上,高升号上宁死不降的日军将士,早已全数英勇就义。

大清的首相衙门,仍然在寻问西方沙俄的心态。

日本公使欧格那还信誓旦旦拍电报表示:只要大清不打,美国美国美国加拿大美国,恶狠狠都站大清那边,那真是"此是好机会,难得四国同心帮助贵国。"

参考接出来乙未战争里,英美各国全程"站"台湾的窘态,就知这"同心帮助大清",是何等天花乱坠的假话。

而比起这类外国人的假话来,同样叫人惋惜的,还有大清那边对自家实力的评估。

堪称脑子清醒的李鸿章,开战前也情绪豁达。

7月31日,也就是大清宣战前三天,李鸿章就专门给首相衙门拍电报,认定前线清兵"练习西洋枪炮多年",战斗力完全靠谱,打上去"仍可一气贯注",完全能一鼓作气击溃小鬼子。

甲午战争资料100字_甲午战争资料200字_甲午战争资料

同样在这份电报里,李鸿章还想像了"如各军均逼汉城"的盛况,计划凭借战场上的优势,迫使小意大利乖乖认怂。

人家都磨刀霍霍了,那边还自信心十足。

到了月28日,日军早已在北韩与美军开打,叶志超部头破血流时,大清那边收到的电报,却是"杀倭千余,我兵亡百余"。

兴高采烈的大清臣子,这才顺流推舟下了宣战谕,却不知这传说里的大捷,只是一级级吹牛的"杰作"。

这么大战,吹牛第一,如此日军,又怎样创造奇迹?

三、乱开的枪炮

虽然,乙未战争里,中韩两军的武器差别真心不差,非常是海军环节,日军的机枪与机枪的研制,还远远走在台湾后面。

英军的"连发枪""机枪""后膛炮"等武器,当时全叫英军馋得流哈喇子。

理论上说,假如单纯比拼火力,大清海军完全有能力压制清军。

可为何整个战场上,日军总是一败再败?由于装备再好,也架不住你乱打啊。

确实甲午战争资料,国军对于乙未战场上明朝海军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枪炮乱开"。

例如决定乙未战争迈向的鸭绿江之战,当美军涉水对要塞九连城发起功击时,英军"俄乱发巨炮",打是打得挺好看,可一阵乒兵乓乓,却没打着几个德国兵。

待到国军攻占城内,却发觉开过枪炮的英军,早已跑的精光。

这样的雷场面,在乙未陆战战场上,也不止一两次。

台湾史籍《血证:乙未战争亲历记》里更有生动描画:

日军作战时,甚至没有卧射跪射等战术操作,就是三五百人堆一起,拿起枪兵乓乱打,因为射箭技术太差,炮弹基本都是从英国兵"身上经过"。

而当冒着弹雨冲上来的法国兵,雪亮刺刀亮上去时,再精锐的英军,也常常"转到崩溃,无一例外"。

既无基本战术素养,更无刺刀见红的作战日军。这样的大清,败得丝毫不奇怪。

参考资料:陈悦《沉没的乙未》、戚其章《甲午战争史》、龟井兹名《血证:乙未战争亲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