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知识峨眉通臂拍打功

2023-02-01 10:56:02运动养生
今天给各位分享运动养生知识峨眉通臂拍打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峨眉拍打软气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拍打手臂弯有什么保健作用 左右手分别拍另一只手臂内、外侧,以右手掌拍左臂内、外侧,以左手掌拍右手臂内、外侧,轮流互拍。时间约数分...

运动养生知识峨眉通臂拍打功

拍打手臂弯有什么保健作用

左右手分别拍另一只手臂内、外侧,以右手掌拍左臂内、外侧,以左手掌拍右手臂内、外侧,轮流互拍。时间约数分钟,作用如下:

1、手厥阴心包经上有9个穴位,这条经脉直接关系着心脏的健康,此经脉不通畅,就会表现为:

手心发热、腋窝肿胀、胸闷、面赤、心律不齐、头晕眼花等。

通过拍手疏通心包经,则可以治愈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如心痛、心悸、心胸烦闷、癫痫、呕吐、疮病及肩肘疼痛等。

2、手太阴肺经上有11个穴位,这条经脉不畅,会表现为:

肺部胀满、气喘、咳嗽、锁骨疼痛、肩背疼痛、小便发黄等。

拍手疏通手太阴肺经,则可以治愈喉部、胸部和肺部疾病,如咳嗽、气喘、咳血、伤风、咽喉肿痛、肩背寒冷、胸痛、吐泻、痔疾等。

3、手少阴心经上有9个穴位,这条经脉不畅,会表现为:

咽喉干燥、心烦、口渴、前臂麻木、厥冷、手心发热和两眼昏花等。

拍手疏通手少阴心经,则可以治愈胸部和心脏部位的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心痛、心悸、冠心病、失眠、咽干、口渴、癫痫及上肢内侧疼痛等。

4、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个穴位,这条经脉主要与人体的消化系统相关,消化系统出现了问题,人就会上火,喉咙、牙齿就会疼痛,脸上就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等。

刺激拍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曲池、三里和合谷等穴位,则可以治愈肠胃疾病和眼、耳、口鼻、喉等五官疾病。

例如,耳聋、齿痛、咽喉肿痛、腹胀、腹泻、口眼歪斜、便秘、经闭、水肿、上肢不遂、高血压等。

5、手太阳小肠经共有19个穴位。

这条经脉不通畅,身体就会出现耳聋、面颊肿胀、喉咙痛、颈部痛、颔下痛、肩胛痛、上臂痛、前臂疼痛等症状。

拍手打通这条经脉,则可以治愈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等部位的疾病。

例如,头痛、目翳、乳痛、乳汁少、腰背痛、疟疾、黄疸、癫痫等。

6、手少阳三焦经有23个穴位,这条经脉不畅,身体就会出现耳聋、耳鸣、耳痛和咽喉痛。

拍打疏通这条经脉,则可以治愈耳聋、耳鸣、耳痛、目赤肿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疼痛等疾病。

拍打功的练习

排打功属基础横练功夫,练阳劲。初练者可以先用掌缘进行拍打,排打时要憋气,力量不宜过重。适应一周左右之后再用坚木制成长一尺、宽5厘米的“木砖”进行全身排打,“木砖”要磨平,初练防止擦伤。顺序一般是头、颈、胸、腹、肋、腰、肩、大臂、小臂、臀、大腿、小腿。早晨、傍晚各一次,各个部位至少要排打三五十下。至于用枣木还是花椒木,无非是借用木质的药用功效渗入体内,基础的排打功夫没必要用药,不会伤身。练习高级的排打功夫,用铜铁制成的“金砖”排打就必须用药了,有传统的中药内壮药方。从强身健体的角度出发就不要想那么多了。

中医经络养生操的做操方法及要领

绿谷五春经络操分为五节,下面介绍每节运动所对应的经脉位置、动作要领及作用: 腹部运动。分:腹式呼吸和拍小腹两个动作。

(一)、腹式呼吸。用肚子呼吸,吸气肚鼓,呼气肚瘪。用鼻呼吸、口呼吸都可以。

1. 要领:双手上下叠于下腹前,两眼微闭,意守下丹田,胸不动,不停顿,不憋气,不提气。每天早、午、晚3次,每次5-20分钟,每分钟呼吸4-6次。睡在床上更好做。

(二)、拍小腹部。拍小腹,九十九。可以帮助燃烧腹部脂肪,达到减肥的效果。

1. 要领:五指并拢、空掌,从腹部左边顺时针方向,圆圈拍打,伴随向下蹲动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1个9呼。

2. 作用:人体的腹部有9条重要的经络经过,还有关元、气海等重要穴位,可以说腹部是人体元气的大海、生命动力的宝藏。腹式运动可以培固人体元气、提高免疫力,对于高血压、糖尿病、便秘、失眠、免疫力低下等慢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 下蹲运动。分:高蹲、半蹲、全蹲、直起直蹲,是最好的全身有氧养生运动。

1. 要领:上身直立,双手向前伸直,双腿弯曲向下蹲,然后起立。每个动作做2-4个8呼。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20-50下。

2. 作用:下蹲运动是一种全身运动,可以活跃全身所有经络中的气血,加强足六经与督脉的活力,可固肾精、强腰力、积蓄生命阳气,对于冠心病、糖尿病、便秘、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拍打胆经。位于大腿外侧、裤子的正中线,从腰部直到脚腕部。

1. 要领:双手向两侧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腕力空掌用力拍打到脚腕,伴随下蹲动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6个8呼。

2. 作用:《黄帝内经》中记载: “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之说,也就是说所有脏腑功能的强弱,都要取决于胆腑。胆经是十二经子午流注的起端,是保证全身气血运行畅通的关键,所以经常拍打胆经可以充盈全身气血,从而调养全身脏腑,对气血亏损、长期失眠、体质虚弱者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手抓运动。分4个动作:猫抓、婴儿抓、鹰抓、数手。连起来做效果更好。

1. 要领:上身直立、不能向前倾,手指用力,伴随下蹲动作。猫抓、婴儿抓、鹰抓每个做2-4个8呼;数手每个动作做3次,8-18个9呼。每天2次,早、晚各做一次。

2. 作用:《黄帝内经》指出:“心主神明,主血脉”。常言也道:“十指连心”。手抓运动是通过锻炼手部六条经络,增益人体大脑、心脑功能,对预防和调理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有极大的功效。此外对肩、肘、关节的各种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拍打六要穴。从人体的十四条经络的400多个穴位中,选出最重要的六大保健养生穴位。每个穴位每次6-8个8呼。每天拍2次,早、晚各一次。

第1穴:膻中穴。位于两个乳头连线的中间点,正中心的心窝处。任脉上的要穴。

1. 要领:双手合十向前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的惯性弹打,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对感冒、哮喘、气短、心悸等肺经、心脏疾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第2穴:大椎穴。位于颈部后面中间的第七节颈椎处、低头时凸起的部位。督脉上的要穴。

1. 要领:双手交叉向上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的惯性弹打,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对颈椎病、肩骨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防疗作用,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要穴。

第3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下3个手指、两条筋中间。心包经上的要穴。(以下穴位都是空掌拍打)

1. 要领:沿着手臂内侧中线的心包经,一直拍到肩膀,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防治各种心脏疾病,增强心肺功能,是自古以来治疗心脏疾病的首选要穴。

第4穴:合谷穴。位于大拇指根部和食指根部的中间位置。大肠经上的要穴。

1. 要领:沿手臂外侧中线的大肠经拍到肩膀,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防治脑中风、老人痴呆症有很好的效果,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的第一要穴。可防治各种肠胃疾病、大肠炎和大肠癌。

第5穴:肾俞穴。位于腰部最后一根肋骨同高、腰椎旁开两指。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

1. 要领:双手向两侧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的惯性空掌拍打,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防治肾虚、阳痿、性功能低下、性冷淡、前列腺、糖尿病、脱发、耳鸣、耳聋等有很好的效果。是调理肾脏的第一要穴。

第6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骨下四指、胫骨外线旁开一指的位置。胃经上的第一要穴。

1. 要领:沿着小腿外侧的胃经一直拍到脚腕部,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调理人体后天的脾胃和治疗所有脾胃有关的疾病,预防胃炎和胃癌。是两大长寿穴之一,自古以来的养生要穴。 起跳运动。中医药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早、晚各一次,每次4次。

1. 要领:双脚起跳,双手在身体两侧从前面往向上挥,同时大声喊出:“通”的一声。

2. 作用:结束动作,能起到气血通畅,五脏调和,阴阳平衡的效果。

峨眉派的由来?

峨眉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峨眉山佛教和道教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建佛寺始于魏晋,其中以魏晋僧肇所建的黑水寺为最早。唐宋时期,随着佛教的兴起,峨眉山的佛寺逐渐增多。到了明请时代,峨眉山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峨眉山则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一般认为,道教传入峨眉,始于三国时期。到了唐宋时期,道教发展昌盛,与佛教旗鼓相当,道教称峨眉山为“第七洞天”。明代,道教日趋衰败;至清代,有与佛教合流之势。

佛道两教传入峨眉山以后,僧人和道人在参禅静坐、念经拜佛之余,也经常习练拳脚、弄枪使棒,一则为强身健体,二则也为保寺护院。由于他们平时参禅打坐,具有深厚的内功;再加上僧道两家在练拳使棒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各创新路,因此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峨眉武术兼有佛家和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吸收了佛教禅修的静功,故而创造出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散打及气功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有文字记载的峨眉武术,始于南宋时代。南宋时期,峨眉山有个法号德源的和尚,他原是一个游方僧,武艺高强,因其眉毛为白色,故人称“白眉道人”。[1]德源和尚创编了一套拳术,称为“白眉拳”,一直流传至今,主要流行于四川、广东、香港、澳门一带。此拳的特点是模仿山中的白猿,在草地上跳跃翻滚,舞手动脚,敏捷异常。德源法师不仅武功非凡,而且文才出众。他收集峨眉僧道武术之长,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此书乃是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记载。从此以后,峨眉山佛教才有了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考证: 峨眉武术中最重要的一支——峨眉临済气功术也产生于南宋时代。[2] 峨嵋佛教,从唐代起就出现了许多宗派,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其他宗派都逐渐消失,唯有临済和曹洞两派一直流传至今。所谓“峨眉临済气功”,乃是南宋末年峨眉山佛教林済宗白云禅师所创立,一直在临済宗内部流行,不得外传,故称“临済气功”。据说,白云禅师原来为道家,后转入佛门,并且对医学颇有研究。他集医、道、释、武术精华于一身,融养生、医疗、技击为一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临済气功。此气功术,迄今大约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

古代有关峨眉武术的文字记载,确实甚少。现在可以查寻到的资料,有明代炕倭名将唐顺之[3] 所著的《荆川先生文集》,此书内有诗一首,题为“峨嵋道人拳歌”。全诗共三十行,每行七言,对峨眉拳术进行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例如,诗中曰:“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 这四句是写峨眉道人的个人表演,他起势蹬足,石破砂飞,足见得力量之大;接着道人行走往来如穿梭,身段玲珑,翠袖翻卷,姿势十分优美。“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 这四句是写道人武功精深:软若无骨,伸缩、开合、变化自如;行动敏捷,臂肘之快如全身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这四句写道人掌握的技能很多,表演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余奇未竟”,令人怀想。接着写道人跳上蒲团,立即入静,由大动转入大静,安详自然,没有过硬的 功夫是绝对办不到的。全诗记述了峨嵋拳从起式到收式的整个表演过程,同时也描述了峨眉拳的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环节。

明末清初武术专家吴殳所著的《手臂录》一书,曾对峨眉枪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吴殳(1611—1695年),[4] 又名乔,号仑尘子,江苏娄江县人。少年酷爱武术,曾从朱熊占学习峨嵋枪法,从渔阳老人学习剑法,从郑华子学习马家枪法,对各种兵器都有研究。明朝灭亡,清人入关后,他不求仕途,专攻武术,并著书立传。他的《手臂录》一书,是以精确解释各种枪法而著名的。他在此书中论述峨眉枪法说:“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 枪法一十八扎,十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 在峨嵋枪法中,有治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形势、戒谨、扎手、倒手、破诸器、身手法等等技法,大大丰富了 峨眉武术的理论。

关于运动养生知识峨眉通臂拍打功和峨眉拍打软气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