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养生如何辩证
运动养生是最简单的方法,那运动养生的度该如何掌握呢?
首先进行运动量孝动作简单的运动,循序渐进,然后进行运动量较大、动作复杂的锻炼,使机体的适应能力逐渐提高,便肌肉活动和内脏器官活动很好地协调起来,不可急于求成。
适宜的运动项目应使全身各部分肌肉、关节、四肢、内脏(心、肺、脑等)都能得到锻炼。运动中应兼顾左右手足、胸腹与背、两耳、两眼、上下牙齿的对称运动。如伸与屈,旋与转,按乃摩,捏与推,散步与跑步,游泳与骑自行车等可以交替进行。最好是做到内功与外功交替进行,动静结合。根据冬夏气候变化选择适合的季节性运动项目,如夏天游泳,冬季滑雪与登山。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爱好,选择郊游、钓鱼、养花、绘画、书法、骑自行车、下棋、跳交谊舞等。
运动锻炼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倘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如果半途而废,也必将前功尽弃。
酸胀其实是乳酸在作怪。乳酸是运动过程中,肌肉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在肌肉中积累起来,身体就会产生酸胀感。很多人往往因为这种感觉而放弃锻炼,其实是不对的,这时候加一点运动量,恰恰可以有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养生保健动静有什么辨证关系?
在养生保健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论:一是“生命在于运动”;二是“生命在于静养”。各说各的理,各说各有理。其实宇宙间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在养生保健领域也同样是这样,两种提法都有其片面性,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真正地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下面便将“动”与“静”作一简单的概论:
1.“动”的养生保健作用 养生保健中的“动”,即人们常说的形体运动锻炼。“动”是以用进废退,加强新陈代谢的生物原理为理论依据;是以通过活动形体的方式,并及时补充新的营养能量的方法来收到健身的效果。其特色是以“动”、以“用”、以“补”为主。
1.生命在于运动提出动的养生保健主张中外皆有。后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就倡导以运动来健身,并亲自创编了“五禽戏”身体力行。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生命需要运动”。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成为久盛不衰的名言。
有报道说:“野兔平均寿命在15年左右,家兔只能活4年左右;野外活动的大象能活到200岁,圈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却活不到80岁。这都表明运动有益于生命,研究表明,运动的健身养生作用是多方面的。
运动所起的生理效应,首先是使全身的血液、骨骼、肌肉、韧带都活动起来,然后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都调动到活跃的最佳状态中,促进了身体各脏器的活动以及新陈代谢的内环境的调节功能。这样,它就促进了人体与外环境的物质交换,又促进了人体内环境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与对疾病的抵抗力,延缓了衰老的过程。因此,18世纪法国著名医生蒂索说过:“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能够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需要运动犹如需要阳光一样,缺少运动会导致诸多的缺乏运动的疾病。但不科学的运动,不合理的运动,过剧烈的运动,超负荷的运动也会损害健康甚至于引发疾病。据国外统计,职业运动员,从几岁、十几岁就开始了体育锻炼,但到了四十岁以后,有一半人的健康状况不如通常人,其原因是在竞争状态中往往运动量过大、过激,导致了体内的能量消耗太大,脏器过度地活跃、负累、受损所致。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教授纪小龙对此的认识是深刻的,他在《长寿要点:减慢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因为不同器官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是有一定限度的,倘若过早地走到了代谢的尽头,细胞功能必然低下或减退;反之倘若尽可能延缓代谢过程,减慢运动过程,便有更多的细胞还保持巨大的潜力,收到真正含义上的抗衰老便是有希望了。”纪教授在文章中还强调:“进入老年期以后,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多做剧烈的体育锻炼,而是应保持机体安宁、减慢新陈代谢。使生命之树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看来,“生命在于缓和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的内在含义。
2.轻体育运动就是缓和的运动“轻体育”是在20世纪末出现的运动新概念。“轻体育”就是轻松体育运动或快乐体育运动。“轻体育”亦可叫做“轻量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体操、打太极拳、舒臂伸腰、扭秧歌、打羽毛球、踢毽等等都属于“轻体育”的范畴。轻体育的特点是能量消耗少,运动后不感到有疲劳或稍有疲劳感为限,运动后会感到身体舒适、心情愉悦。
科学家们研究证实“轻体育”倘若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养生保健大有好处。
3.运动锻炼的留心事项(1)要因人而异:运动锻炼的项目选择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条件、病情、作出适合于自身特点的选择。尽可能多地了解所选运动项目的健身机制及不良反应。
(2)要循序渐进:选好运动项目后,刚开始运动量要小一些,适应以后再慢慢加大,最忌盲目冒进,随便乱来。
(3)长期坚持:运动锻炼一暴十寒是收不到良好的保健效应的,一次适量的运动锻炼,其生理效果只能维持一二天,要想取得好的保健效果,使身体积累生命的能量必需做到持之以恒。
(4)形成规律: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尽量把运动时间安排得规律一点,以便在体内形成“生物钟”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5)动静结合:运动必须与静养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健身效益。2.“静”的养生保健作用养生保健中的“静”有心静、体静的含义。提倡以“静”的方式来养生保健是中国人传统养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老子《道德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黄帝内经》说:“静则寿,躁则夭。”《养生延命录》说:“……和心、少念、静身、损虑。”以“静”养生保健是以减少体内消耗为基础的“节流式”的养生方式,其特点是“内向”型的,其特色是以“静养”为主的。
道教养生家们所创建的“内丹术”,便是以“虚极静笃”为理论基础,通过“静养”,来蓄积体内的能量,以量变到质变,使自体的能量发生质的飞跃,而收到延年益寿、长听久视。通过数千年来的实践证明,道家所创编的静养“内丹术”是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功法,此功法可通过一系列的练养,使身体自我进行修复而收到外静内动,不断地调整机体内环境,促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开通任督二脉乃至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以收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现代医学也研究表明,人体的呼吸、心跳相对减慢,体温相对的低些,生物钟相对的走得慢些,人体的代谢率相对的低些,可为人体蓄积多的能量,也可为人体的保健长寿打下了基础。动物中的龟适应能力最强,寿命最长,就是因为龟的生理条件都符合了上述的几种条件。而练“静”功的修炼也正是为了让机体收到与保持上述的生理条件。中国的佛道两教中高寿的人很多,这与他们修持“静功”有很大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静功之静并非坐着不动,睡着不动,而主要指的是心静。大量调查表明:情绪稳定、情绪波动少,心里常静的人不仅气色好,而且心脏病的发病率极低。
3.“静”与“动”的有要统一庄子的养生之道就主张“导引吐纳,熊动鸟伸”之“动”的同时,又强调“深藏厚养”,“养精蓄锐”之“静”。所以应该说:养生保健只有做到“静”与“动”的结合与统一,才能真正地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应成为养生保健的法宝。
该如何通过正确的运动和饮食习惯达到养生的目的?
1.饮食调节。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强调均衡饮食和辩证饮食,提倡不同食材的辅食。食物要做到冷热温平衡。如果在饮食烹饪时稍微注意一下寒热平衡,保健效果会更理想。做冷食时,可以用温酒、醋、香料来调口味。比如吃螃蟹的时候加姜加醋。温热的生姜可以缓解螃蟹的感冒,呕吐,解毒,防止螃蟹中毒。
2.健康运动。健康运动的话,也可以去大部分小区都会配备的健身器材区。每天做十几个双杠,就可以锻炼了。也可以改善体态,挺直腰杆。不过要注意安全,提前做好热身运动。平时在家可以多做俯卧撑等运动,但是注意不要做仰卧起坐,对腰部有一定的伤害。如果想练腹部,可以考虑卷腹或者查看运动软件等相应教程,这里就不赘述了。
3.起居。随着夏天的逐渐临近,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短。人很容易熬夜晚睡,导致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有句话叫春困秋困夏困,晚上睡眠时间不足,白天经常午睡。这时候午休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白天适当的时候午睡,可以保证自己精力充沛,体力充沛。但同时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晚上的睡眠质量。夏天,人们更喜欢喝茶,但尽量不要在睡前喝茶,这样会影响睡眠质量。
4.定期改变你的运动。健身有很多种,可以在室外进行,也可以在室内进行。有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还有一个人的节目。也有很多人配合项目等等。我们需要定期改变健身方法,让身体时刻保持清新。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定期改变自己的健身目标,重新安排健身时间、训练难度和训练频率。经常做有氧运动的朋友可以尝试做一些瑜伽。不要总是一个人去健身房锻炼。是的,你可以。你应该有几个好朋友,互相监督。这样会大大提高健身效率,你也可以玩得开心。你总能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健身运动中。
运动养生如何辩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常用运动养生的方法、运动养生如何辩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上一篇: 男性养生保健运动
- 下一篇: 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