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太极养生运动动作

2023-01-06 11:39:04运动养生
今天给各位分享太极养生运动动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求杨式太极拳养生功的动作要领,谢谢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

太极养生运动动作

求杨式太极拳养生功的动作要领,谢谢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把这八个标题记熟,倒背如流慢慢去悟]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拳谱规定:

(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 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

(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绷劲的内在因素。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抽丝”;

(2)“运劲如缠丝”;

(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从上列四项规定中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所以顺逆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动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的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拳谱规定:

(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

(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上列四项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

(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

(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

(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拳谱规定:

(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

(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

(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

(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

(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拳谱规定:

(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这是加大运动量的又一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

(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

(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极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

(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

(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

(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

(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

*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拳谱规定:

(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在初练太极拳套路(一趟架子)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做到随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时间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用到每个拳式时则须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一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慢能快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能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所以,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八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

(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

(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求快,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

(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

结 语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是从太极拳拳谱中一再经过提炼而精选出来的。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练拳经验,早已成为现时练习太极拳的原则,也是人们练太极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则。

另外应该指出,特点随分八个,但其实质是一个,因此在练习走架子或推手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因为任何一个拳式或是动作,都必须运用集中的意识来指挥整个动作过程(特点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特点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特点四)与顺逆螺旋缠丝中(特点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特点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特点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特点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点八),这是太极拳应具备的特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对待,企图贯彻一个特点而放弃另外的特点,则不但损害了后者,同时也影响了前者。所以这些特点不是为一个特定动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个动作仅有某一个特点,而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拳式皆应具有的特点。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论是哪一式,也不问姿势是开展还是紧凑,更不管这趟架子内多几个拳式还是少几个拳式,只要细心观察,这些外表随有差异的太极拳架子,内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所不同的,仅是有的是明显的表现于外,而有的则以暗劲方式隐藏于内。这也说明了太极拳流行数百年不为其他武术所同化,而仍能独具一格,皆是这些共同的特点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学习太极拳时,不可把它当作等闲视之。

[如果还有理解更深的内涵,去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套路》《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朱汉民有了这几本你够用了

太极拳锻炼价值及精要十八式名称。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

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同时太极拳运动能强身健体,能预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

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

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

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中年养生多运动,太极拳很适合,可以练什么动作?

     中年人可以学习太极拳的很多动作,比如说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等动作都可以进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休养生息就是太极拳本来的意义,作为一项运动,太极拳在正确的锻炼方式中可以作为养生的运动。

一、一招起势平心静气

养生其实讲究的就是养心,只有把我们浮躁的心养的平静下来,才能养身。而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就带领练习者的心走向平静的境界,首先两腿一跨,努力做到与肩齐宽,然后身体随着呼吸慢慢下沉,让我们的气沉到丹田中去。

二、左右野马分鬃做热身

左右野马分鬃通过训练身体的扭转,灵活来疏通人的筋骨脉络,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先将手臂弯成抱着一个球的姿势,然后左右手进行交叉伸到外侧,做完两个动作以后,在进行反向重复,这个过程中可以释放人们身体中的浊气,不仅仅使练习者有了非常好的体验活动。

三、白鹤亮翅开阔胸怀

白鹤亮翅的过程中练习者跟着老师进行一步一步的动作。白鹤亮翅中可以打开胸怀 ,发现开阔的视野,以及感受到宽广的胸怀。白鹤亮翅是接着上一部的动作来进行的,在接下来的动作里,右手仍旧抱球,然后两手交叉,最后双手交叉互相推出。白鹤亮翅非常能锻炼身体的协调性,最后达到养生的目的。

42式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样的运动?

其实,太极拳就是一种全民健身,老幼皆宜的养生运动,相信你亲自感受一下,马上就会被它散发的魅力所折服,坚持习练,就一定会受益良多。

太极拳是高情感的健身运动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欲望的追求、激烈的竞争,常常迫使人们去承受高节奏、高效益的工作。于是在繁忙、紧张之后,十分需要一种宁静的怡情方式来加以平衡,西方学者称其为一种“高情感”活动,以对人的心态进行调整。当你全身心投入太极拳练习中,举手投足顺其自然,进退往来若行云流水,进入一种空灵、宁静的最佳状态时,就会忘掉烦恼、抛弃浮躁,与大自然产生一种暂时的融合,浑然一体,这是一种非常美妙舒畅的感觉。当你与三五拳友一起习拳,微微出汗且不气喘吁吁,小息之间切磋拳技,从容交谈,实是一种难得的高情感活动。

太极拳是有益全身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要求,是通过“柔和、缓慢、连贯、走弧线”等特点达到的。这些是太极拳锻炼中不可忽视的要点。

太极拳既融合了肌肉骨关节和内脏同时运动的好处,又吸收了静坐调息养神的优点,做到内外兼顾、身心同步,达到全面锻炼的优点。

第一,打太极拳时,不但四肢和身躯各个部位要同时完成各种协调柔和动作,而且对呼吸系统要求同时进行协条运动。因此,心、肺、肠胃等内脏机能也能受到良好促进作用。

第二,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意识引导”下完成的,人体在精神高度集中时,可以排除各种杂念,使心境达到一种愉悦的纯净心态,这些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了最佳调节。

太极拳动作上,要求行拳走的是弧形的路线且双腿动作要一虚一实,进行不断的虚实交替变化;呼吸也相应进行有规律的调息动作。太极拳动作要求做到柔和、轻灵、贯穿,动作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样的设计,使太极拳动作变化层出不穷、充满趣味。浓厚的锻炼乐趣,提高了锻炼情绪,促进了身心健康,这是太极拳突出的优点。

太极拳一方面讲究灵敏,使人提高敏感度,另一方面又讲究沉稳安静,使人消除浮躁。通过太极拳锻炼,性急者,可以抑制和消除性急习惯,不至于过急;性慢者,可以培养平稳渐进品格,不至于拖沓。

太极拳对人体各系统的疗效

打太极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脏负担,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排血分数,从而增强心脏功能;增加肺活量,增强肺通气的换气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特别是植物神经的功能,增强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加强胃肠蠕动,使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增加;调节垂体或更高的神经、内分泌中枢,改善靶腺功能,促进机体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抵御疾病,延缓衰老。

对心血管系统的疗效

病人精神疲倦,心悸气短,面色不华,甚至心胸憋闷或作痛,脉细弱。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使心气旺盛、血脉充盈、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临床上常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后恢复期,I、II两期原发性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和肺原性心脏病I、II度心功能不全者。上述病人可练24式简化太极拳,也可以视病情和体质进行选练单式。其运动量应以运动中心率小于亚极量为宜。正常人打一套简化太极拳一般心率提高10-20次/分。若要加大运动量,可以重复打拳。练拳最好在早上,选择空气新鲜,较为温暖、干燥的地方。

对神经系统的疗效

病人头痛眩目,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神疲。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以调畅气机、协条阴阳、宁神定志、潜阳降逆。因此可用于轻、中度神经衰弱症,各种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每日坚持练拳一小时左右,体质弱者适当减量。运动中要特别注意放松和入静。

对消化系统的疗效

病人食欲不振,倦怠消瘦,胃脘胀痛,噯气呑酸,便溏或便泌。打太极拳可使脾气健运,肝气顺达,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一般可用于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迁延性肝炎、老年性便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无并发症者。锻炼时可配合内养功进行治疗。运动中要注意腰的转换,以加强对内脏的按摩。

对呼吸系统的疗效

病人咳嗽气短或干咳少痰重者动则喘甚,自汗怕冷或阴虚潮热盗汗。打太极拳可使习练者气道通畅、呼吸调匀,具有补气益肺的作用。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肺气肿、慢性非活动性肺结核等康复治疗。初练太极拳一般采用自然呼吸,力求做到深、长、细、匀。这对呼吸系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练拳时最好选择空气新鲜,周围植有松柏的地方。

一人体各系统机能衰退的疗效

病人多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发脱齿揺、小便频数、足瘘无力等衰老现象。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以补益肾精、强壮筋骨、抵御疾病、延缓衰老。其运动量视病情而定,以运动后微微出汗、精神爽朗、不觉疲劳、食量增加、睡眠转佳为宜。若以强身延年为目的,则可适当增大运动量。

总之太极拳的养生健身的疗效比较广泛,适用于许多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康复。

在养生时,太极拳怎么练?

让我们看看有多少太极拳高手过着不规律的生活,喝酒抽烟,奋力拼搏,高歌猛进,争名夺利,两只耳朵听不到最起码的声音,不是吗,窄脑袋像三寸莲花,这样的“太极拳”高手离“太极拳”还很远。你的事业也是条件之一。筋疲力尽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怎么能成功呢?因此,太极拳不能强求,条件没有困难,反而适得其反。

反复练习,肌肉会形成一个固定的节奏和速度,一种缓慢而大规模的拳击练习,但人们认为在实战中它可以快速起步,突然变得快速。它不符合搏击的原则。缓慢而缓慢。在平行拳击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空脖子和上身力量,适度舒适,肩肘沉重,腹股沟松弛和腹股沟圆,互相跟随到CIMA和down,这是太极拳的一般模式,而上面所做的,是可以保持健康的。

这样就失去了太极拳“中正安神”的基本原理,必然导致身体某些部位的僵硬,影响气在全身的渗透,太极拳无论如何也不能练,所以1+1so怎么能等于2,我自己的事就是说我想等于多少。没人能控制你,但你不能和别人说话。

没有一个好的老师来教,对绝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来说,练太极拳几乎是不可能的。锻炼身体,不要奢望,这是一种合适的心态,大多数人学太极拳主要是为了养生,很难掌握格斗技巧。另外,如果他们练的是不打的,他们就会在战斗中被打败。练正宗的太极拳可以参加,但不是必须的。如果你不具备条件,就不要想太多。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练太极对你的健康有好处。

一个练习者应该有一个师傅来教和讲解,然而,即使你把太极拳练得很好,也只是形式上的相似而已。这只是表面现象,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健康长寿!健康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要保证,这与财富不一定有关;长寿是生命的延伸,是享受幸福生活轴心的延伸。

关于太极养生运动动作和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