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关于养生运动的理论

2023-01-17 10:55:00运动养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关于养生运动的理论,以及运动养生的原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运动养生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优点 运动养生的特点讲究循序渐进的锻炼,养生式运动;讲究身心的统一锻炼(修炼),注重身、心的整体性调控;能逐步改善和增...

关于养生运动的理论

运动养生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优点

运动养生的特点

讲究循序渐进的锻炼,养生式运动;讲究身心的统一锻炼(修炼),注重身、心的整体性调控;能逐步改善和增强内脏功能。运动养生是通过提高人体身心调控能力,平衡、协调统一人体内外环境,运用主动调节方法激发生物体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改变不良体质状态,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对生活、工作和个人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中医对人体的健康讲究平衡,守中。一般运动多为肢体的运动,而运动养生是运动和养生的结合,注重身体和心理的整体修炼,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的调控能力,比如人与环境的调摄、饮食营养的调摄、脾胃消化的调摄、心脑血管循环的调摄、代谢排泄系统的调摄、内分泌的调摄、行为习惯的调摄等等,涉及到运动、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

运动养生的方法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打开人体通道,促进气血循环,改善消化吸收、新陈代谢,促进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滋养五脏六腑,从整体修复健康,所以说,运动养生是人体健康的催化剂。

运动养生要求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变化,关心自身的平衡健康,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因而运动养生的过程可以主动和被动地让参与者了解学习更多的养生知识,只有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越多,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主导自身健康,所以说运动养生是大众健康、医疗保健的最好途径!

运动养生也是实施中医学倡导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医学的最好途径,所以过去历史上的很多著名中医也是养生家,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等!所以,运动养生的方式从古到今在人们的健康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

(1)以中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所有的传统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以及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动养生的基本要点为养精、练气、调神,以动形为其基本锻炼形式,并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此外,养生运动中,运动的虚、实、动、静皆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则受开阖升降的指导。可见,健身运动的每招每式,都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2)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统一运动养生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即意念、呼吸及躯体运动三者间的配合。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调节呼吸;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这样才能起到养生、健身的效用。

(3)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融为一体。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有太极拳、太极剑等。但是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上,都讲求意守、调息和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将诸家之长融为一体,是运动养生的又一大特点。

道教运动养生的特点

在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这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的,因而自古以来道教养生家们就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体育运动就已经出现并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说明,当时运用导引等方法来养形健身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

道教运动养生观以形神兼养为理论基础。神为形之主,欲全其形,先在理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体的产物,它一方面调控着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产生精神思维活动,指挥神经系统,保证人在社会与自然场中做出适当的反应。因而神在人体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养生首重养神。道教运动养生便是针对神气的主导地位和特性,通过清静内守,保养精神,维持健康无病的完好状态。

形为神之宅,养生也必须保形。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宅宇,生命活动必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也就是说,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首先形成组织器官,然后产生生理功能,最后产生精神意识,精神并非直接源于精气,而是产生于形体。基于形体不仅产生了生命机能和精神思维,而且形体还决定着精神的状态。人通过活动肢体,舒展筋骨,使气血流通,让形体得到调养,才可使神有所依,方能养生保寿。可见,形神可分不可离,形俱而神生。只有形神兼养,方可实现人体生命机能的整体优化,这是健康益寿的前提和基础。

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动而耗散,因此养神应以静为贵;形属阴,易静而少动,所以需要养之以动。以动养形,以静养神,动静结合,可达形神兼养之目的。陶弘景亦论:能动能静,可以长生。道教运动养生提倡以养神为核心的形神兼养,养形之动决不是单纯的动,盲目的动。凡有效的形体之动,必少不了精神之静的制约。在运动当中,意识的专注、身心的放松、神情的自然宁静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招一式必符合规律之辙,体现沉静轻灵之意;而静在形体运动中也并非静如止水,而是暗寓着动,潜存着精神意识的合理运动,并引导着形体运动的外在变化。动中寓静,静以御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此乃道教养生运动的奥妙之所在。

动以养形,以引导行气为重点。导气可令和,引体可令柔,气和则体柔,长生乃可求。通过导引行气等运动锻炼形式,呼吸精气,流通营卫,舒筋健骨,滑利关节,可达强身祛病之功。导引之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器械运动和仿生运动,主要表现为形体导引和意念导引两大类。形体导引强调外部肢体的活动,以动肢节、举手足、摇筋骨、按皮肉等形式,使经络气血得以畅通,属动工一类。意念导引注重以意导之,以心引之,以意领气,也称为经络导引,包括以任督二脉为主线的小周天导引法和全身经络遍导的大周天导引法,属静功一类。

动以养形的作用在于防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使百官气畅,闭之使三宫血凝,实为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动以养形以轻便易行、有益身心为原则,以不损不伤为前提,也不必拘于形式,可有选择性地进行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练习。道教养生家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可而止,应于自身相得为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极言》中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一适度活动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家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养生健身价值。

什么是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概念,是“运动”和“养生”两词的有机组合。用活动身体的方式实现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运动起源于人类原始的生存和发展本能,从距今3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诞生之日开始,到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以至将来,运动始终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生存与发展本能之一。

中文名

养生运动

运动起源

3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

意义

健身

种类

抗高血压运动抗衰老运动

快速

导航

养生运动种类

现代社会如何养生

养生心情

养生运动意义

运动养生,运动是形式,养生是目的。形式灵活多样,且可以自创,只要能够达到健身的目的即可。

养生运动种类

中国古人的运动养生观是什么样的?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医术上卓有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所以能长寿、健康,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他的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见,也是我国古代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导引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广泛吸取各家导引式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从五禽戏锻炼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5.中国古人的动静结合养生观

养生之道究竟是动还是静?我国古人的养生观早已作了明确回答:“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儒家则称“性静者多寿考”。一言以蔽之:“心静体动”,即心要安静,身体则宜多动。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不行而脚直,车不驾而自朽”。养生在动,各种运动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极拳等,均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坐着学习、工作,埋头伏案的时间多了,身体不常运动,肌肉组织、关节就会发生废用性萎缩的现象。长期以往,人未到中年就会背痛腰酸,其他生理机能也会提早老化。所以古人云:“体宜常动,腰宜常摇,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摇”。如能做到夏游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做广播操,则更为理想。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也要适可而止,决非多多益善。古人云:“多动则损”,动要做到“形劳而不损。”

我国古人的观点得到了当今现代科学的验证。

国外系统研究5000名已故运动员后发现,其中多数人的寿命短于普通人。著名的《跑步全书》作者菲克斯就是在超负荷的跑步中死去的。

因此,运动也要适可而止,做到“形劳而不倦”。国外近来提倡“低度运动”,认为每周从运动中消耗2000卡热量对健康有益。

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7000多人为期16年的研究表明,参加低度运动的人较不运动的人因心血管病致死率低三分之一,平均寿命长4至5年。

据估计,1小时轻快散步可以消耗400至500卡热量,每天有40分钟左右散步就可达到低度运动要求。

古人还认为,养生在心,养心在静:“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静而后能安”,“静者寿,噪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静,凝聚而不精散。现代生理学家发现,人在“静养”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的积累效应,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自古以来,那些终生以“静养”为主,很少做剧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画家、科学家、花农,长寿者不乏其人。有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失眠症等需用体育来辅助治疗,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炎、溃疡病、肿瘤等,则需要以“静养”来辅助治疗。古人说:“龟鹤延年”是指龟多静伏,为活动最少的动物;鹤爱独处,飞行动作也很轻柔,然而它们的寿命却很长。因此,在学习和工作时,专心致志,对事业全心全意;8小时以外则宜学习技艺,如琴、棋、书、画、种树栽花等,用以寄托精神,此乃养心之妙法。

美国哈佛大学实验证明,“静养”时人可产生“意识的变形”,从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压。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静养”时,精神上的放松可以改变体内生理生化状态,使心跳和呼吸减慢,肌肉紧张与耗氧量下降,同时血脂也会下降。所以,当今的学者已把“静养”作为祛病延年的一种方法。我国的气功锻炼就是要求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心静,进而调节体内各种功能的动静结合养生之法。

关于关于养生运动的理论和运动养生的原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