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春季养生

春季养生

四季可养生食物推荐 哪些食物适合四季养生

2022-09-25 09:45:48春季养生
核心提示:天地万物都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人们想健康就应该很自然地“应天顺时”,遵循这个规律。龙年,不妨为自己的一年制定一个有计划的养

四季可养生食物推荐 哪些食物适合四季养生

天地万物都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人们想健康就应该很自然地应天顺时,遵循这个规律。龙年,不妨为自己的一年制定一个有计划的养生大计。

【春季】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健康来说,春天更是一个重要的季节,因为春季万物萌生,正是调养身体的大好时机。

春天养生秘诀:养肝为先

中医认为,春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因此,如果春季养生不当,便易伤肝气。反之,春季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健康安寿。

另外,春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而且由于人们肝气升发,也会引起旧病复发。

养肝饮食

1.多吃鸡肝:鸡肝味甘而温,比其他动物肝脏补肝作用更好。可取新鲜鸡肝3只,大米100克,煮成鸡肝粥食用。

2.多喝汁液:在五行学说里,肝属木,所以补肝要多吃类食物,木类食物往往颜色是绿色,味道则是酸味。适合榨取汁液饮用,对肝胆有益。净化肝脏的好汁液有菠菜汁、猕猴桃汁、柠檬汁、葡萄汁等。

3.多喝醋: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抑菌等作用。每日食醋40毫升,加温水冲淡后饮服;也可用食醋泡鸡蛋或醋泡黄豆等。

【夏季】

夏季烈日酷暑,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在夏季里心气最容易耗伤,特别是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因此夏季最需要注意养生保健,让你的身体在夏季中健康地度过。

夏天养生秘诀:养心为先

《内经》有说,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心火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金死(肺易)。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夏天,防止肺虚肾亏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正处于很旺;地位的是否要重点保养,就往往掉以轻心了!所以夏天养生秘诀要以养心为先。

养心饮食

夏天养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这些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南瓜、香蕉、苹果等,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子、虾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应节的蔬果如西瓜、黄瓜、桃等都是生津解渴、解劳乏、清心明目的佳品。

【秋季】

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

秋天养生秘诀:养肺为先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故在民间素有秋补习俗。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秋季应注意养肺。

养肺食物

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此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药膳,如:参麦团鱼、蜂蜜蒸百合、橄榄酸梅汤等。

【冬季】

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人体阳气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

冬天养生秘诀:养肾为先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

养肾食物

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冬季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黑色食物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一年四季养胃都必不可少】

养胃秘诀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忌暴饮暴食。

2、改变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坐着吃饭不要站立或蹲着。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等,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纤维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3、避免不良情绪:胃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