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以养气为基本锻炼

2022-12-25 11:33:18运动养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运动养生以养气为基本锻炼,以及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养生保健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 摘要 和调脏腑,达到增...

运动养生以养气为基本锻炼

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养生保健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 摘要 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动则 不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做为健身,防病的 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 本文主要从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 形式和流派以及具体的传统运动项目 气功保健,五禽戏,太极拳,和八段锦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养生保健中的运动养生的机理. 关键词: 关键词: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 气功保健 五禽戏 太极拳 八段锦 易筋经 我们先来谈一谈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的 一,我们先来谈一谈运动养生的机理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 ,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 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 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 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而适度的 进行体育锻炼,对机体有如下好处: 1 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 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 2 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 3 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 4 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 5 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 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运动,常锻炼,已成为广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我们再来分析运动养生的特点 二,我们再来分析运动养生的特点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要有三: (一)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无论哪一种传统 的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 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 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所以,健身运动的每一招式,都是与 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二)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谐调统一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 的统一.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呼吸调节;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谐调配合,要达到 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方能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传统的运动养生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 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 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加: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 术的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然而,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方面,则都讲求调息,意守,动形, 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则是运动养生的一大特点. 我们来讨论运动养生的原则 三,我们来讨论运动养生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寿延年,是因为它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 方法,注重和强调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和谐适度.从其锻炼角度来看,归纳起来,大要原则有三: (一)掌握运动养生的要领;传统运动养生的练功要领就是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这三方面中,最 关键的是意守,只有精神专注,方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导气血运行.三者的关系是:以意领气,以 气动形.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使内外和谐,气血周 流,整个机体可得到全面锻炼. (二)强调适度,不宜过量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 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 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西方一家 保险公司调查了五千名已故运动员的生前健康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 40~50 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 许多人的寿命竟比普通人短. 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内外运动平衡, 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损和生理 功能的失调,结果缩短生命进程,出现早衰和早夭.所以,运动健身强调适量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 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 (三)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锻炼身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常而不间断. "流水不腐,户枢不 蠹" ,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的重要性,水常流 方能不腐,户枢常转才能不被虫蠹.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我们再来探讨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四,我们再来探讨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形式一样,种类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锻炼方法,也有众人组合的,带有竞技性 质的锻炼方法;有形成民间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论是哪一种运动形式,都具 有养生健身的作用.而为人们所喜爱,故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归纳起来,运动养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 这类健身法大多散见于民间,方法简便,器械简单,而活动饶有趣味性.如:运动量较小,轻松和 缓的散步,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踢毽,保健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跳绳,登高,跑马,射箭,举石锁 等等.这些方法,多于娱乐中而有运动养生的内容,亦无需人更多地指导,训练,简便易行,形式多样, 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健身措施.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传统.其中以运动健身为目的的群众性活动,则是 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龙舟竞渡,摔跤,赛马,跷板,走高跷,舞龙灯,跑旱船以及各种 各样的舞蹈等,即属此类.这种运动的特点,人数众多,具有竞技性质,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 各有特定的季节,时间来开展这种群众性,普及性的活动. 二,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 这类运动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间健身法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有目的,有具体要 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连续动作,故可以使人体各部分得到较为 全面,系统的锻炼,是传统运动养生法中较高层次的健身运动.运动养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 身法而言. 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于道家和佛家,由于世代相传,又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因而形成了各种不 同流派.兹简述其大要如下: (一) 道家健身术; 道家健身术其理论源于老, 庄, 主张以养气为主, 以提高生命能力, 提出了 "导引" , "养形" ,强调了练气以养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华佗的"五禽戏" ,马王堆出土的 "导引图"胎息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属此类. (二)佛家健身术;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为保证"坐禅"的顺利进行,便需要采取一些手段,以 活动筋骨,疏通血脉.于是,逐渐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达摩易筋经,天竺国按摩法, 心意拳,罗汉十八手,少林拳,禅密功等. 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河南的中岳嵩山,是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武术的发掘地;一个 是湖北的武当山,是道教和武当派武术的发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术言之,有少 林,武当之别.武术虽然是技击,防身之术,但其上乘功法则是以健身为宗旨.学习武术,首先是强身 增力,故无论何种功法,哪个流派,都着眼于健身.尤其是当代武术的发展,均以健身强身为目的,如 徒手的诸种拳,掌,脚,使用器械的剑,棍,刀,枪,鞭,钩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专. 运动养生的不同流派,说明了我国传统的健身术丰富多样,但彼此间又有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 因而,使得诸种功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传统养生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继承,发掘这些 健身方法,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我们就气功保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和易筋经来具体分析他们的养生机理 和易筋经来具体分析他们的 五,我们就气功保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和易筋经来具体分析他们的养生机理 首先,谈气功保健.运用传统的气功方法进行自身行气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抗病防老的目 首先,谈气功保健 的,这种养生益寿的方法,称之为气功保健. 气功保健是指通过调心(控制意识,松弛身心) ,调息(均匀和缓,深长地呼吸) ,调身(调整身体 姿势,轻松自然地运动肢体) ,使身心融为一体,营卫气血周流,百脉通畅,脏腑和调,以达到强身保 健目的的传统养生方法. 气功保健的养生机理;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健身术,它通过调身,调息, 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调心则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宁静以养神;调息则呼吸均匀 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身则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 , "练神还虚" .通过系统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以强化新陈代谢的活力,使精 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在气功锻炼的过程中, 调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松, 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 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的下降, 因而可以诱使情绪得到改善. 调息则通过呼吸的调整可以按摩内脏, 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器官功能.同时,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进一步影响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而调心, 意守以至于入静时对大脑皮层有调节作用, 可以使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对外感性有害刺 激产生保护作用. 因此, 炼功中出现的呼吸抑制, 交感神经抑制和骨骼肌放松等, 是生理上的 "内稳定" , 是人体内在运行最正常的时刻,可以使大脑的活动有序化,从而大大提高脑细胞的活动效率,使大脑的 潜力得以发挥,更好地开发人的智慧.所以说,气功可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 第二, 五禽戏.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 第二,谈五禽戏 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 体的功法. 以模仿禽兽动作来达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庄子刻意》有: "熊经鸟伸,为寿 而已"的记载,至汉初《淮南子精神训》则有: "熊经,鸟伸,凫浴,蝯**,**视,虎顾,是养形之 人也"的说法,而五禽戏之名相传出自华佗. 《后汉书方术传》载,华佗云: "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辗 转传授,逐渐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的五禽戏,流传至今. 五禽戏的养生机理;五禽戏属古代导引术之一,它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谐调配合.意守可以使精 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由于是模仿五种 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 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作.要求意守命门,命门乃元阳之所居,精血之海,元 气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处,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脉,去风邪;鹿戏即模仿鹿的 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鹿戏意守尾闾,可以引气周营于身, 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要求意守中宫(脐内) , 以调和气血.练熊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这样,可以使头脑虚静,意气相合,真气贯通,且有健脾 益胃之功效;猿戏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机警灵活,好动无定.练此戏就是要外练肢体的灵活性,内练抑 制思想活动,达到思想清静,体轻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脐中,以求形动而神静;鸟戏又称鹤戏,即模 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练此戏要意守气海,气海乃任脉之要穴,为生气之海;鹤戏可以调达气血, 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五禽戏的五种功法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一套有系统的功法,如果经 常练习而不间断,则具有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神静而气足,气 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则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华佗 所说: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 太极拳的养生机理 的养生机理;太极拳的起源及创始者至今尚待考证,就文献及传说而言,众说纷 第三,谈太极拳的养生机理 纭.有云南北朝时即有太极拳;有云创始者为唐代许宣平,有云宋代张三峰,有云明代张三丰,也有以 为始于清代陈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无确论.然而,能比较清楚地论及师承脉络,分支流派者, 当在明末清初.此后,即有陈氏太极之说,后由陈长兴传弟子杨露蝉经改编而形成杨氏太极拳.后来, 又从杨氏太极派生出吴式(吴鉴泉)太极拳,武式(武禹襄)太极拳和孙式(孙禄堂)太极拳.目前, 国家体委普及的太极拳,即是以杨振太极拳改编的.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 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内敛 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 《素问上 古天真论》云: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 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张景岳云: "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而肺肾两脏所以为阴阳生息之根本" (见《类经营卫三焦》.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可增强和改善肺的 ) 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 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 , .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 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 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 "阴平阳秘" 的平衡状态, 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的作用, 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恰如 《素问 上 古天真论》所说: "提**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 .太极拳之 所以能够养生,道理也正在于此. 八段锦的养生机理 的养生机理;八段锦是由八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健身术,故名"八段" .因为这种健身功 第四,谈八段锦的养生机理 作可以强身益寿,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 . 八段锦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健身术,据有关文献记载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早在南宋时期,即 已有《八段锦》专著.明代以后,在有关养生专著中,多有记载,如冷谦的《修龄要》 ,高濂的《遵生 八签》等书中,都有八段锦的内容.清代的潘霞在其所著的《卫生要求》中,将八段锦略加改编为"十 二段锦" .此外,尚有"文八段" (坐式)和"武八段" (立式)等不同形式.为了便于推广流传,还有 人将其编成歌诀.由于八段锦不受环境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做,术式简单易记易学,运动量适中,老 少皆宜,而强身益寿作用显著,故一直流传至今,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健身方法. 八段锦养生机理;八段锦属于古代导引法的一种,是形体活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健身法.活动肢 体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经络;与呼吸相合,则可行气活血,周流营卫,斡旋气机,经常练习八段锦可起 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老恒言》云: "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 筋骸,有益无损" . 八段锦对人体的养生康复作用,从其歌诀中即可看出.例如"两手托天理三焦" ,即说明双手托天 的动作,对调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两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随深呼吸,一则有助于三焦气机运化, 二则对内脏亦有按摩,调节作用,起到通经脉,调气血,养脏腑的效果.同时,对腰背,骨骼也有良好 作用.其它诸如"调理脾胃单举手""摇头摆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而达到养 , 生的目的.八段锦的每一段都有锻炼的重点,而综合起来,则是对五官,头颈,躯干,四肢,腰,腹等 全身各部位进行了锻炼,对相应的内脏以及气血,经络起到了保健,调理作用,是机体全面调养的健身 功法. 我们来分析易筋经的养生机理; 易筋经的养生机理 "易"指移动,活动; "筋" ,泛指肌肉,筋骨; "经" ,指常道, 第五,我们来分析易筋经的养生机理; 规范.顾名思义, "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 的一种传统健身法. 相传易筋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菩提达摩传授的,梁武帝萧衍时(公元 5 世纪) ,达摩北渡到 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们传授了易筋经.当时,只是为了缓解一下坐禅修炼的困倦和疲劳,故动作 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脉,利筋骨的动作为主,其动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为主.后来逐渐流 传开来,自唐以后,历代养生书中,多有记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术之一,建国后,还有《易筋 经》单行本出版.足见其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人民所欢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经中,所设动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而演化成的.例如:春谷,载运, 进仓,收囤和珍惜谷物等动作,均以劳动的各种动作为基础形态.活动以形体屈伸,俯仰,扭转为特点, 以达到"伸筋拔骨"的锻炼效果.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方法可以纠正身体的不良姿态,促进肌 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讲,经常练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调整和加强全身的营养和吸收,对慢性疾病的恢复,以及延缓衰老都很有益处. 易筋经的养生机理;易筋经同样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一种功法,尤其重视意念的锻 炼,活动中要求排除杂念,通过意识的专注,力求达到"动随意行,意随气行" ,以用意念调节肌肉, 筋骨的紧张力, (即指形体不动,而肌肉紧张的"暗使劲".其独特的"伸筋拔骨"运动形式,可使肌 ) 肉,筋骨在动势柔,缓,轻,慢的活动中,得到有意识的神,拉,收,伸,长期练功,会使肌肉,韧带 富有弹性,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强,从而使其营养得到改善.同时,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调 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当然,必须长期锻炼才能收到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 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的功效. 总结: 总结: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 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 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医养生 保健学是着重研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 它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 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 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 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中医养生保健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并非已完美无缺,如何运 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其内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化,尚须作评入的探讨.此外,还有很多散在民间 的养生经验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古人养生的宝贵遗产很好 地继承下来,并且在养生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学, 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很多朋友在空闲时间选择了运动,他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一种既经济而又有实际效果的养生方法,正确的运动方法让养生事半功倍,可在运动养生过程中要坚持五大原则。

第一条协调统一,形神兼炼

在中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活动中,非常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的密切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统一。意守是指意识要专注,心无杂念;调息是指呼吸的调节,要均匀、有节奏;动形是指形体的运动,要自然、连贯、刚柔相宜。运动养生紧紧抓住这三个环节,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促进健康、祛病延年。

第二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运动样式就是通过运动锻炼来达到养生的目的,但是运动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度。运动量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太大则会损害肌体。所有在运动的时候要调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第三条顺应时日,莫误良机

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提出了“起居有常”的养生主张,告诫人们要顺应阳气变化,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清代养生家张志聪把一日比作四时,他说: “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提出一天中的运动应该遵循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的规律。在锻炼、活动时注意顺应阳气的运动变化,才能够起到 “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第四条有张有弛,劳逸适度

运动养生,并非指要持久不停地运动,而要有张有弛、有劳有逸,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紧张有力的运动,要与放松、调息等休息运动相交替;长时间运动,一定要注意适当地休息,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导致精神疲惫,甚至影响养生健身。

第五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锻炼身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经常坚持不能间断。名医华佗那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方面指出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进行适当的运动,才能收到养生健身的功效。

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戒烟少酒多运动,早睡早起精神好。一日三不可少,心态平衡也重要。以上本文讲解的五大运动大家一定要了解哦。

如何锻炼精,气,神

郭琼珠文章写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之术,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精、气、神具有

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从太极拳拳经、拳论和运动特点入手,结合运动生理

学和运动心理学理论,控析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气、神的调养机制,说明太

极拳运动的养生强身、调节身心的保健功能。

一、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的固守

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的固守,主要是对“先天之精”的充实和“后天

之精”的蓄养。根据中医理论,“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遗传之

精。“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后,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

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积蓄部

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均藏于肾,称肾精。肾精对人体的生长发

育、生殖、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人体内津水代谢的平衡,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按照中医的藏象学说,精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

物质基础,故有“夫精者,身之本也”之说。强肾养精,调节机体内部生理功

能的动态平衡,是传统太极拳健身养生的主要方面之一。

以腰为主宰的太极拳运动,有利于强肾养精,固守先天之精。太极拳运动要求

上下肢的动作协调配合,并贯穿于腰间,以腰带动四肢躯干而使动作节节相

连、连贯圆活。如“云手”动作,两手的运动路线是互成上下,腰腿的虚实也

是一致的。在手法上,如果没有腰的拧转,就不可能把“云手”的提、转、按

等动作做好。在侧移换步时,如果没有松沉腰胯,就不可能使实腿更加稳定,

虚腿更加轻灵,以实腿送虚腿。太极拳理论极为强调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

性,如“刻刻留心在腰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要使

动作做到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其关键在于腰。因此,太极拳的精髓之一是

“活腰”。腰是身躯运动的总枢纽,是肾之府。全身上下以腰松活为主的运动

形式,能不断地牵动着附着在腰部两侧的肾脏,使肾动脉的血流量增大,肾血

管正常生理供血机能得到改善,进而提高肾上腺、前列腺、胰腺等体内分泌腺

的功能,有利于先天之精的固守。

先天之精必须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有赖于饮食和脾胃的化生运输水谷精

微。脾在生理功能上是对水谷、水液的消化、吸收、转输、散布,为化生精、

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脾在体上是生养肌肉,主四肢,故中医认为脾

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太极拳动作的开合、起落、顺逆、直横等都是由不同的弧形路线构成的,以迂

为直的圆弧运动、柔缓均匀的速度和深缓细长的呼吸方式,对脾胃起到轻微缓

和的按摩作用,帮助其消化、吸收、流通。在变换步中的拗步、转腰、合胯、

领膝、迈步等步法,可带动太阴经(脾)和阳阴经(胃)之脉气上升,使三焦

之气机通畅,促进中土运化水谷精微,为先天之精的固养提供养料。水谷精气

的增加既充实了先天之精,又促进津液的生成。在练拳中,口中常会产生出一

种清甜稀薄的津液(唾液),这种口津有养肾的作用。根据中医典籍,“肾液

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

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所以拳家养生,很注重唾咽之道。实验表明,练太极拳能

提高唾液溶菌酶的含量和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溶菌酶含量的提高,有

助于消化吸收,增加食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提高,有益于排除入侵的微生物

的感染,有助于免疫机能的加强。因此,练拳时口中生津液,应咽下不可吐

出,以下降滋润周身。

二、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的滋养

太极拳运动除了养身外,尤以养气为主。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

气。”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的滋养,主要是对后天之气(外气)的调纳和先天

之气(内气)的摄纳。气在人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气遍及全身,既可

用以催血,又可用以养血。气与血的关系是以气为主,血为副,气为卫,血为

营。人的一生全靠营卫。如果血不足尚可暂生,气不足则立陷险境。因此,滋

养“气”是太极拳健身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腹式呼吸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之一。它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

动作的开为吸,合为呼,升为吸,降为呼;在变换姿势为吸,定势为呼;讲究

动作的柔缓、均匀、连贯、圆活和深、缓、细、长的呼吸自然配合。这种动作

与呼吸自然配合的运动方式,有利于胸部舒展宽松,使肺活量增大,纳取自然

界中更多的清气(后天之气)。清气进入肺部之后,有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

为宗气,积聚于胸中“气海”上司呼吸;另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后,循肺泡

周围的毛细血管输入血脉,转化为营气,以运行血液。宗气足,肺部的吐故纳

新,新陈代谢就健旺;营气足,血液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器官就旺盛。

清气是先天之气(内气)的来源之一,内气在清气补充之时,又与水谷精气合

成化生为元气、营气、卫气。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内气的摄纳是通过调整人体的

自然形态和改变呼吸方式来完成的。太极拳对身形的要求是虚领顶劲,尾闾中

正,气沉丹田。这些要领实是对任脉和督脉的关注,以保持气血畅通。“虚领

顶劲”、“尾闾中正”既头虚顶如悬,轻提百会;尾闾须中正不偏,百会穴与

会阴穴成一直线,使任督二脉之气畅通,营气则贯穿任督二脉输运血液,以营

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会提得起则身体执中而不偏不倚,有利于气沉丹田。

“丹田”正是中医通常指的关元穴,其居处正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汇聚

处,是经络的枢纽,会通于全身各组织器官。正如《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的

“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所以气

能入丹田,气就能调和,就能加强营气的运顺,化生血液以营养四肢躯骸。故

丹田是传统养生术聚气凝气至关重要之处。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也可以说是丹田呼吸。太极拳运动中胸腹呼吸分为两层。上

层是膈肌以上为胸式呼吸,下层是膈肌以下为腹式呼吸。当上层后天气(外

气)由鼻呼出,下层的先天气(内气)反降入丹田;当后天气由鼻吸入,先天

气反由丹田逼上,形成了小腹一张一弛、一鼓一荡,保持虚胸实腹的状态。由

于腹式呼吸,膈肌的上下活动幅度显著加大,不仅改变胸腔与腹腔的容积,加

大肺活量,使体内气体交换能力加强,而且也对胸腔和腹腔中的脏腑器官作按

摩活动,并使胸腔中负压大幅度变化,推动脏腑上下蠕动,从而使不随意肌组

成的内脏也得到运动和锻炼。从运动生理机制来看,当膈肌从吸气开始即行收

缩到呼气的完全松弛时,缓慢细长的深吸气使膈肌收缩期占据了呼吸周期的大

部分时间,使组织内线粒体的ATP分解为ADP,产生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

作为机械能消耗,另一部分转化为能的特殊形式成为经络和脏腑之气(内

气),并随血脉行运全身。试验证明,长期采用腹式深呼吸,对于消除肝脏瘀

血,改善其功能有显著的作用;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加强

心肌营养,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神”的调节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

动的外在表现,如在望神中,对精神焕发,目光炯炯,言语宏亮,反应灵敏,

称之为“有神”或“得神”;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思

维活动。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神”的调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心理上对精

神意志的自我调节,避免情感的过分刺激,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二是在生

理上,通过意识活动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以达到健脑延脑的目的。

在心理上,太极拳通过以“意”为基础的心志活动来带动形体动作,来达到精

神意志的自我控制。太极拳练功前的洗心涤虑,以一念除杂念的要求,就是要

以人的意志来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诱惑和克服内部情感的刺激,使思想集中,

“以静待动”。在运动过程中,又须用意志来驱除体内各种干扰,把注意力定

向在意静、意动、意境上,同时去感知四肢肌肉关节在完成动作中的时空位

置,并对所完成的动作跟原初的愿望进行校正,以保证形体的规范。太极拳运

动中这种意识的心理活动,使个体在知觉和记忆中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选择

和加工,一方面保证了对新的刺激信息作出反应,而出现优势现象,另一方面

抑制原有不良信息的传入冲动,改变其原有注意焦点的不良刺激物,从而改善

紧张、焦虑、忧郁、烦闷的心理,使紧张的情绪趋于稳定。因此,练完太极拳

后,人会感到心情舒畅,紧张感消失了,躯体放松自如。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

科研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练太极拳,人的大脑便进入以a波为主导的同步化

有序状态,a波功率增加几倍,使人达到一种高度宁静的觉醒状态,神态清晰,

精神集中,记忆力有所恢复和增强。这些变化在大脑的额叶和顶叶部最为明

显。这两个部位正是高级神经系统主管意识活动区域的所在,对人体其他生理

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生理上,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正是对不良情绪引起生理反应的良好的

自我调节。当今社会中的文明病,主要是大脑过度紧张,肢体过懒闲所致。生

活和工作上的紧张,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高度兴奋,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

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不利正常的生理要求而

影响健康。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的运动特点,能把人的有机体引进一种“松弛

反应”状态。这种状态能为中枢神经对机体的机能进行自动调整创造条件,并

向高极中枢神经系统传递良好的信息冲动,抑制原先发出兴奋的神经元和其他

神经元的活性,减弱或中止其反射活动。太极拳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

协调、不滞不顿、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广泛扩

散,促使胰岛素分泌递质,抑制了丘脑情绪中枢的兴奋性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

紧张活动,中止脑垂体不断发出的电化信号和脑垂体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

腺素的激素递质进入血液,从而推动血液循环。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对坚持练

太极拳的知识分子的心电图的测试分析表明,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多方面而且

明显的。比如改善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症状,以特有的方式促进供血和刺激

心肌传导,预防心脏的各种疾病的发生,有效调节人体内脏包括心脏的自律活

动等。英国的科学家曾对126位心脏病病人做了试验,让他们打太极拳或做增氧

健身运动。英国医学协会的《研究生医学杂志》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宣称这

两种运动方式都会使血压降低,但只有太极拳可以使血压大幅度降低。报告表

明了打太极拳有助于心脏病病人尽快康复。

精、气、神在人体中的作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太极拳运动所追求的是

精、气、神的不断生化,是练精化气、气化成神、神能聚气、气能生精的相辅

相成的过程。正是在三者互为因果的不断转化中,加速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培

植了人体的生命力,增强了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运动养生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优点

运动养生的特点

讲究循序渐进的锻炼,养生式运动;讲究身心的统一锻炼(修炼),注重身、心的整体性调控;能逐步改善和增强内脏功能。运动养生是通过提高人体身心调控能力,平衡、协调统一人体内外环境,运用主动调节方法激发生物体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改变不良体质状态,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对生活、工作和个人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中医对人体的健康讲究平衡,守中。一般运动多为肢体的运动,而运动养生是运动和养生的结合,注重身体和心理的整体修炼,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的调控能力,比如人与环境的调摄、饮食营养的调摄、脾胃消化的调摄、心脑血管循环的调摄、代谢排泄系统的调摄、内分泌的调摄、行为习惯的调摄等等,涉及到运动、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

运动养生的方法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打开人体通道,促进气血循环,改善消化吸收、新陈代谢,促进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滋养五脏六腑,从整体修复健康,所以说,运动养生是人体健康的催化剂。

运动养生要求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变化,关心自身的平衡健康,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因而运动养生的过程可以主动和被动地让参与者了解学习更多的养生知识,只有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越多,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主导自身健康,所以说运动养生是大众健康、医疗保健的最好途径!

运动养生也是实施中医学倡导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医学的最好途径,所以过去历史上的很多著名中医也是养生家,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等!所以,运动养生的方式从古到今在人们的健康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

(1)以中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所有的传统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以及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动养生的基本要点为养精、练气、调神,以动形为其基本锻炼形式,并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此外,养生运动中,运动的虚、实、动、静皆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则受开阖升降的指导。可见,健身运动的每招每式,都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2)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统一运动养生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即意念、呼吸及躯体运动三者间的配合。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调节呼吸;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这样才能起到养生、健身的效用。

(3)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融为一体。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有太极拳、太极剑等。但是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上,都讲求意守、调息和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将诸家之长融为一体,是运动养生的又一大特点。

道教运动养生的特点

在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这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的,因而自古以来道教养生家们就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体育运动就已经出现并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说明,当时运用导引等方法来养形健身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

道教运动养生观以形神兼养为理论基础。神为形之主,欲全其形,先在理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体的产物,它一方面调控着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产生精神思维活动,指挥神经系统,保证人在社会与自然场中做出适当的反应。因而神在人体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养生首重养神。道教运动养生便是针对神气的主导地位和特性,通过清静内守,保养精神,维持健康无病的完好状态。

形为神之宅,养生也必须保形。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宅宇,生命活动必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也就是说,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首先形成组织器官,然后产生生理功能,最后产生精神意识,精神并非直接源于精气,而是产生于形体。基于形体不仅产生了生命机能和精神思维,而且形体还决定着精神的状态。人通过活动肢体,舒展筋骨,使气血流通,让形体得到调养,才可使神有所依,方能养生保寿。可见,形神可分不可离,形俱而神生。只有形神兼养,方可实现人体生命机能的整体优化,这是健康益寿的前提和基础。

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动而耗散,因此养神应以静为贵;形属阴,易静而少动,所以需要养之以动。以动养形,以静养神,动静结合,可达形神兼养之目的。陶弘景亦论:能动能静,可以长生。道教运动养生提倡以养神为核心的形神兼养,养形之动决不是单纯的动,盲目的动。凡有效的形体之动,必少不了精神之静的制约。在运动当中,意识的专注、身心的放松、神情的自然宁静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招一式必符合规律之辙,体现沉静轻灵之意;而静在形体运动中也并非静如止水,而是暗寓着动,潜存着精神意识的合理运动,并引导着形体运动的外在变化。动中寓静,静以御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此乃道教养生运动的奥妙之所在。

动以养形,以引导行气为重点。导气可令和,引体可令柔,气和则体柔,长生乃可求。通过导引行气等运动锻炼形式,呼吸精气,流通营卫,舒筋健骨,滑利关节,可达强身祛病之功。导引之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器械运动和仿生运动,主要表现为形体导引和意念导引两大类。形体导引强调外部肢体的活动,以动肢节、举手足、摇筋骨、按皮肉等形式,使经络气血得以畅通,属动工一类。意念导引注重以意导之,以心引之,以意领气,也称为经络导引,包括以任督二脉为主线的小周天导引法和全身经络遍导的大周天导引法,属静功一类。

动以养形的作用在于防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使百官气畅,闭之使三宫血凝,实为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动以养形以轻便易行、有益身心为原则,以不损不伤为前提,也不必拘于形式,可有选择性地进行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练习。道教养生家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可而止,应于自身相得为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极言》中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一适度活动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家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养生健身价值。

关于运动养生以养气为基本锻炼和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