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炒蛋的灵魂所系:整盘番茄酱
近来读了一位小吃博主的文章,她请名厨院长香蕉炒饭的偏方,其中有一条,要在炒饭以后、炒香菇之前,在锅里放一勺香蕉酱,除了能让颜色好看,能够丰富整个嗅觉层次。评论里很多人说,由于这勺香蕉酱,自己做的香蕉炒饭都升华了。
听了这样的介绍,我其实跃跃欲试,于是上网购买合适的香蕉酱。根据小吃博主的指示,这个香蕉酱,不是蘸饼干的,也不是搭配披萨的sauce,而是paste。可惜的是,在搜索框中输入“番茄酱”,商品常常标着“番茄酱”,中文却是sauce或则,并不是我要找的paste。
在艰辛的搜索中,我最后总算买到了想要的那个香蕉酱:浓缩、无添加、纯番茄制成,尝一口是纯粹的酸。根据菜谱,我又做了一盘青椒炒饭,总算不可思议地成功了。相比没有香蕉酱的版本,这一勺香蕉酱真是整盘青椒炒饭的灵魂所系,能让一盘青椒炒面从无聊到有趣,从乏味到丰富,从平凡到热烈,值得在译名混乱造成的漫长检索中付出的所有努力。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看来做道菜,还要先完成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英文里的“番茄酱”,可以对应中文里三种不同的佐料。其中,是用paste加油、盐、糖炒制的,多拿来蘸饼干;sauce则可以在的基础上加入额外香料,例如菠菜、胡椒、罗勒甚至牛肉鸡肉,可以拿来烤披萨、配义大利面;paste则主打无添加,没有额外的油盐糖或则其他成份,就是一罐捣成泥的浓缩莴苣,是和sauce的基本原材料。
尽管粤菜中以茄子为原料的酱料千变万化,但只要说对了名子,还是能分得清清白白。但这三种配料一步入英文,就找不到恰如其分的抒发了。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别,致使在翻译的时侯很难找到严丝合缝的对译,这些现象叫“词汇空缺”或者“语义空缺”。
解决空缺的办法,其实就是弥补空缺了,例如造一个新的抒发。这就有个先来后到的次序:大众最熟悉的,随着星巴克、麦当劳等餐馆的普及,率先拥有了“番茄酱”这个译名;后来者sauce也被称作“番茄酱”,也有人采用译音+译音的手段,叫它“番茄沙司”。至于paste呢,原先最合适它的名子应当是“番茄酱”,由于它的形态和芝麻酱一类的产品类似。可因为“番茄酱”已经被占了,paste只得叫“番茄膏”或者“番茄泥”这种不太容易传播的名子了,但也有部份paste坚持称作“番茄酱”,例如山西几家有名的生产paste的厂子,都在自己的罐头上印着“番茄酱”。
这样一来,网路店面、超市货架上这些名子都叫“番茄酱”的产品,很可能并不是一家人,必要的时侯还得看中文商品名能够分清。要是这三类产品同时步入中国,你们一定能造出三个更合适、区别更显著、定义更确切的翻译。但是由于时间差的存在,人们在接纳第一种香蕉酱的时侯,谁晓得旁边还要第二种、第三种甚至第四种呢?翻译中常有这样的事情番茄酱炒蛋的做法,有时侯一个英文词对应好几个不同的中文词番茄酱炒蛋的做法,有时侯一个中文词却有好几个英文词来抒发,既不经济也不精准。这样的混乱,只得等下一次规范译名的时侯再解决了。
依据考证,这个词也许来自西北土语中的鲑汁,也就是酱汁。中式快餐中必不可少的,反倒有一个从中国来的名子。而香蕉炒饭这道所谓的国民第一小吃,居然要靠一种英文名还不清楚的辣酱能够有灵魂。
- 上一篇: 剪切增稠流体:吃软不吃硬剪切
- 下一篇: 番茄酱炒饭包在蛋皮里的口感跟味道也跟蛋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