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
初见碧螺春——人生若如初见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碧螺春的主产区位于江苏省太湖之滨的洞庭山。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宜人,空气湿润。 为碧螺春的生长提供必需的气候因子。 而且由于当地土壤呈微酸性,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因此,碧螺春茶的茶体修长。 仔细一看,茶叶上长满了细毛,白毫隐藏在绿色之中。 将碧螺春放入水中,茶叶立即沉入杯底。 按功夫茶的方法冲泡后,汤色清澈柔和,色泽绿黄明亮。 其气味芳香,味道浓郁醇厚。 细细品味,回味甘甜,余香萦绕齿颊。
再见碧螺春——与历史的美丽邂逅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隋唐时期就已闻名,但当时碧螺春还没有这么好听的名字。 碧螺春茶产于江苏洞庭山。 关于碧螺春这个名字的由来,当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碧螺春茶是一位名叫碧螺的少女的能量凝结在嫩叶上而成的。 而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正是古代劳动者对于茶的美好想象。
始于唐代
宋史曾这样概括我国的饮茶方式:“始于唐,盛于宋”。 但碧螺春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可见碧螺春茶名声很早,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历史上,唐朝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当时经济发展迅速,统治者十分重视茶业的发展。 唐朝的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教,佛教认为茶可以使人平静、集中注意力,所以当时的统治者提倡喝茶,这为碧螺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次,在诗词盛行的唐代,文人墨客早已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对茶的赞美以及在饮茶时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洞庭山茶被写入《茶经》,并受到被誉为“茶圣”的诗人陆羽的盛赞。 这足以说明洞庭山的茶叶早在唐代就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洞庭碧螺春是绿茶吗,而当时的洞庭山茶基本就是现在的碧螺春。
盛行于宋代
宋代被认为是中国饮茶的鼎盛时期。 当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喝茶的习惯,但茶的品质却相差甚远。 宋代大量砖房的兴起,为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当时还出现了“斗茶”、“分茶”等煮茶技艺。 宋代也成为饮茶最活跃的时期。 时期。 而且宋代的茶业是国有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加速了这一时期茶叶的发展。 碧螺春也乘着这股东风迅速发展,但当时的碧螺春还没有如此优雅的名字。
宋代时,洞庭山麓有一座寺庙,名为“水月禅院”,碧螺春就出产于此。 当时的茶大部分是茶饼。 从范成大所著的《吴君志》中可以看出,水月寺茶宴在中国已十分普遍,所喝的茶是洞庭山的“水月茶”。
盛行于明清时期
明代,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均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陈继如所著的《太平青花》再次强调水月茶是贡茶。 明代茶书中有“天下人都喝苏州茶”的说法。 当时,洞庭山云雾茶在唐宋时期进贡的基础上,仍享有名茶的美誉。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碧螺春才正式有了现在的名字。 据说,康熙南巡时,游览太湖、洞庭山时,尝到了时任巡抚宋闹买的“吓人的香”。 康熙帝见茶叶细长,弯曲如海螺。 冲泡后,在水中上下翻动,香气无比,故名“碧螺春”。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种名茶相继确立了地位,并被皇帝赐名。 这足以说明碧螺春在当时的地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名茶。 这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 名茶之所以被称为名茶,是因为它需要数百年的沉淀和积累,才能达到自己的香、雅、鲜、精。 而又有多少人在这小小的一杯茶中体验到了生命的奥秘!
碧螺春茶经历了唐代的鼎盛,宋代的繁荣洞庭碧螺春是绿茶吗,最后明清的衰落。 它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 时代在变,名字在变,但洞庭山茶却一直在默默积累。 名茶非一日之功,真正的名茶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就像碧螺春一样,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用了1000年的时间,但它仍然是太湖之滨的洞庭山茶。 当然,碧螺春之所以能成为名茶,与统治者对茶文化的重视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很大关系,但归根结底,其自身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碧螺春之所以成为名茶,除了重要的历史因素外,还有其自身的品质。 由于碧螺春与桃、杏、李等果树间作,所以碧螺春具有独特的果香茶香气。 冲泡后茶香浓郁,滋味清爽浓郁。
看着它那纤细的腰身,玉般的隐玉,怎能不让人心动? 碧螺春的收获通常从春分开始,到谷雨季节结束。 想象一下,在江南微冷的雨中,碧螺春修长的身躯无力地站在那里,欣赏着江南烟雨的美景,就像《石头记》中的黛玉一样,感伤且女性化。 看她一边泡一边慢慢的伸展身体,上下飞舞,一点也不像一个跳舞的女人。 这样的颜值,这样的温柔,怎能不让人心疼。
— 芬 —
参考文献:《太平清华》
远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鱼和慢梅
- 上一篇: 明前洞庭碧螺春的真假鉴别方法及选购技巧
- 下一篇: (知识点)洞庭碧螺春的分类及扩展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