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人群 > 中老年健康

中老年健康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论基础

2024-01-20 20:02:01中老年健康
其中未病先防的理念,体现中医重在于养生的理念。中医四季养生理论之根本。中医养生法则讲究顺应天时,不可以过寒过暑。“生病起于过用”不但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理论,对中医的养生学、治疗学等也有重要意义。“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治疗学术语,指治疗疾病时需寻找发病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治疗。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是西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论基础,其主体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其中未病先防的理念,彰显西医重在于养身的理念。主要内容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养精神情志,保持阴永嘉秘这三方面。既病防变,则是对已病之人讲求及时的医治,要就能预测到癌症可能的发展方向,以避免癌症的进一步进展。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准确意义,是指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内经》中外因决定内因的发病学观点的论点,它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同样的含义,这是指通常情况而言的。

西医发病学很注重人体的正气,觉得人体的正气,可以决定癌症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从癌症的发生来看,人体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脾胃充盈,卫外同密,耐旱能力强,邪气就无法侵入,病症也就无从发生,从人体受邪以后来看,正气不甚衰的,虽然受邪也较轻浅,病况多不深重;正气虚弱的,虽然感邪较轻,亦可发生癌症或加重病况。从发病的时间来看,正气不很弱者,不一定感邪后就立刻发病,而只是正气不足时,才会感邪后立刻发病。其实,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防御能力低下,外邪乘虚侵袭,使人体阴阳失调,五脏筋络功能衰弱,而发生疾病。所以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痛论》),这也正是西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

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六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虫复健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诱因足以导致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

“正气”如何“存内”,能够达到“邪不可干”,关系到人体素养的强弱,精神状态的优劣以及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练等。素养虚弱除因癌症所造成外,常常与先天禀赋有关。《灵枢-寿夭刚柔篇》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虽然人的禀赋在生理上有其差别性,对人体在发病中有一定的意义。但如能强化明天之调理,再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气”(《素问遗篇-刺法论》),这样还是可以达到不受邪气侵入的。

4.人与天地相应

语出《皇帝内经灵枢-邪客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要义也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离合真邪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泼涌而陇起。”《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其涵义有四:一是人本自然,人与自然有着相同的症结;二是指人赖自然而生存,并受自然的阻碍;三是人与自然遵守同一规律,人必须服从自然界规律;四是人与自然和谐是健康的象征。

5.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

语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三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生之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甚无燃烛行房。”

擅于养身之人要迎合一日及四时之变化,不冲犯日月的三忌,不错失年时的协调。一日的忌讳是,午饭不要吃得贪凉;十月的忌讳是,年末不要喝得大醉;一年的忌讳是,夜晚不要出远门。r>

6.春生夏长,农忙冬藏

语出《史记-太史公杂记》:“夫春生夏长,农忙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又见《灵枢-消痰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篇:“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农忙,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其原意是指夏天萌生,春天滋长,夏天收获,冬天储存这一农业生产的通常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后人延展为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西医养身理论中则注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7.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语出《帝王世纪-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又见于《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唐代人的作息习惯,也是古人养身的要领。遵守自然规律而定人的作息时间,太阳下来的时侯出去农活,太阳落山之时则回去休息,这样才可以长生久视。

8.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秋冬养阳,冬季生津,以从其根;故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西医四季养身理论之根本。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是万物生灵生长所必须依存的根本。因而,懂得养身之道的人,都会在秋冬养护好阴气,而在冬季养护好阳气,借此来符合养身之道的根本。所以,人和自然界的万物生灵,要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而变化。假如违反了这一变化规律,都会破坏人体的生长收藏适应能力,折损人体的罡气。

9.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语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养生之道,最主要的是要迎合天地四时之气。

10.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语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迸发。饱食俯卧成气痞,作头风。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饮食有节是养身最重要的环节,过饥过饱均可致病。养身最忌饱食即卧,这样最容易得病。由于食后即卧,饮食难消,脾胃痰腹泻聚而致百病丛生。

11.养心莫擅于节欲

语出征国-孟子《孟子-尽心》:“养心莫擅于节欲。其为人也节欲,虽非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非存焉者,寡矣。”

宽松养性的至高境界就是养心,养心的最好办法就是清心节欲。修养内心的方式,没有比减小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假如欲望极少,这么内心虽然有迷失的部份,也是极少的;一个人假如欲望好多,这么虽然有保存的部份,也是极少的。

1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晓得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00个中医养生保健知识_中医养生保健相关知识_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西医养身的总原则,其本质含意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要想长寿,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和”。即采用任何一种养身方式,都要做到适中,无太过、无不及。要适中,恰到用处。饮食不宜过饥过饱,起居要有常态。

1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养身首重养神,精神意志常宜控制,少私节欲,心境安宁,无忧无虑,适当活动形体,但不宜过于疲累,正气调顺,基本欲望都得到满足。其实,精神调摄以质朴虚无、少欲知足为原则。

14.动作以避暑,阴居以避寒

语出《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畜生之间,动作以避暑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阴居以避寒,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塞入也。”

西医养身法则讲求迎合天时,不可以过寒过暑。唐代人巢居穴处,追逐生存于畜生之间,以运动形体来保暖,到荫凉之处以避寒,其内无追求艳羡以累及精神,其外无追逐名利以辛劳其形体,处在这些安静恬淡的环境中,则其精神内守,邪不能深入侵犯。所以当其重病时,既不须要抗生素来治移易改变精气,病就可以医治了。

15.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语出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夜半云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喝酒可以陶性情,太饮过多防有病。肺为华盖倘重伤,呕吐劳精能损命。岂可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其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16.精气神,养身家谓之三宝

语出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以先天生成之体质论,则精吵架,气生神;之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精、气、神,养身家谓之三宝,治之原不相离。”

西医觉得,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癌症与衰老的先兆。古代医家孙思邈曾强调:“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而,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人要精满、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患。

17.善用药者,不如善保养

语出《养老奉亲书》:“至于药饵,常常招揽罡气之药少,故伐和气之药多,故善用药者,不如善保养。”

至于具体保养元气的方式,书中提及:“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两者戒色欲养精气,两者薄滋味清热气,四者咽三焦养脏气,五者莫省悟补血气,六者美饮食通便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18.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语出《吕氏春秋-旋即》:“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脏腑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炭。”

所谓饮食有节,即吞咽要定量、定时。饮食要注意做到:一要合理调配饮食物的种类,要多种多样;二要定量、定时,饮食要有节制;三要注意饮食卫生;四要因时因人制宜,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19.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囊括“精气神”三宝,即“人以胃气为本”,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脉的胃气指三焦脾胃功能状态的外在间接表现,义同东桓所谓“脉贵有神”之“神”。狭义胃气,即胃中水谷精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脏腑脏腑,皆以受气”;历朝医家指出顾护胃气,《伤寒论》令人称道,施药不离参、姜、枣、草,经方皆为护胃、和胃之方;现代医学医治亦难离胃气,肠内营养实为保胃知性措施。

20.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语出《素问-吵架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养身的要义之一就是做到清淡饮食,切忌过食肥腻的食物,不然还会出现瘀斑等疾患的发生。

21.得病起于过用

语出《素问-筋脉别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得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所谓“过用”即指赶超常度,原意指脏腑过劳而致病,常被视为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所谓得病起于过用,是指凡超过人体适应限度,包括四时天气、七情变化、饮食、劳倦等,使五脏脾胃损伤者,皆为之。同时过度医治、盲目使用保健品等亦属于“过用”范畴。“生病起于过用”不可是西医发病学的重要理论,对西医的养身学、治疗学等也有重要意义。

22.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伤于风,夏必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呕吐。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人要注意养身,假如不注意养身,除了当时会出现问题,过了季节也会诱发别的疾患。夏日遭到湿气,藏在人身,至春弄成方剂。夏日受了风气,藏在人身,至春弄成飱泄。春日受了酷热,藏在人身,至秋弄成病疟。夏日受了寒气,藏在人身,至冬弄成呕吐。

23.久病生郁,久郁得病

语出《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眼乃脏腑脏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从肝胆发祥,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而为光明。如地中泉脉流通,一有瘀塞,则水不通矣。夫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目一昏花,愈生纠结,故云久病生郁,久郁得病。”

24.饮食自倍,肠道乃伤

100个中医养生保健知识_中医养生保健相关知识_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语出《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衰落,饮食自倍,肠道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指出了饮食失节的致病诱因,因而,人们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可节制饮食或过度饮食。假如超过一定量限制的暴饮暴食,超过了肠胃应有的堆肥运化能力,食物在肠胃内长久地停滞,都会损伤脾胃的消化传导功能,出现呕吐不适,不想吞咽,甚至难受头痛。日久则致气血湿热,稍进食生冷、寒凉、油腻、坚硬食物,都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腹胀、倦怠、乏力等病症。

25.得神者昌,怔忡者亡

唐代养身家历来以精、气、神为养身之“三宝”。《内经》中说:“得神者昌,怔忡者亡。”“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一个健康的人,必将是精神细腻,神采奕奕。健康人的标志为:其三脸色细嫩,表现在五脏脾胃旺盛之象征。其一双眼有神,“神藏于心,外候在目”,于是双眼炯炯有神。其一头发滋润,一个人的胰脏功能良好,阳气充盈,毛发就变得黑亮有光泽。其一胸肌丰腴,表现机能营养状况良好。其一全身有力,表现为筋络关节强健。其六反应敏捷,表现为行动灵活,思维敏捷,记忆清晰。其二心跳轻柔,心跳轻柔均匀,说明人的脾胃运行良好,是健康的象征。

养身家主张德靠自修,神靠自养。乐靠自得,趣靠自寻,忧靠自排,怒靠自制,喜靠自节,恐靠自息。一个人不管在哪些情况下,要做到神定颓丧,悠悠自得,不怨天尤人,不耿耿于怀。这样,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6.夏季滋补,春来打虎

按照天人相应的观点,夏季是封藏的季节。此时适当滋补,可调节和改善人体脏器的生理功能,提高抵抗力,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疗效。冬十月生机埋藏,万物积聚能量以候春生,人亦这么,寒冬之际代谢平缓而胃口提高,是一年中最佳的滋补时节。

华苑诊所在上海市范围内率先推出夏季养身佳品膏方,即采取先进的加工工艺,又吸取传统的配制方式,采取一人一方的方式,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保健服务。华苑膏方,成为在上海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夏季滋补品牌。

27.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重在防治,“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指出治未病的重要性。

“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但是要防病,不但要防病,但是要注意抵挡肿瘤发生的趋势,并在肿瘤未形成之前就想好就能采用的救急方式,这样就能把握疾患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以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28.胃不和,则卧不安

出《素问-逆调论》,原为胃逆胸闷不得安卧之意,后世释为内伤不得卧之症。因胃强多食,脾弱不运,停滞胃腑,成饮成痰所致。其证手臂满闷,不思饮食,耳鸣吞酸,难受头痛,或主谋头痛,睡则气逆。

胃不和,是指湿疹和肠道不适;卧不安,就是睡眠障碍,表现有入眠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眠、夜卧多梦、早醒、醒观后感到头晕或缺少清醒感等。

通常有慢性肝病、肠炎、胃胃炎、十二指肠胃炎急性期脱发症的病人,大部份早上不易入眠,睡后易醒,睡眠时间多于4小时,许多病人出现睡眠不实、多梦、难入眠,早起后头晕、头昏、记忆力差。可见“胃不和”确实与睡眠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肝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聚湿成饮,酿热生痰,或宿食停滞,壅遏于中,浊气不降,上扰胸膈,心神不安而致脱发。

29.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通常觉得,缓则治本是指出治病求本,而急则治标则是对症医治,不指出求本,甚至觉得,此时坚持求本,都会贻误病况,丧失救助机会。虽然,急则治标与缓则治本都是治病求本这一根本治则的具体运用,其立足点皆在于“本”。因而,缓则治本须求本,急则治标亦须求本。以下几种情况,是以标为急,属急则治标的范畴。

邪为标,正为本。急性病多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驱邪治标,当属首务。但驱邪首先要搞清邪气的种类及其侵害的部位,方能服药。邪为寒者,宜温热散之;邪为热者,宜血淤清之。邪气在表者,宜汗而发之;邪气在里者,宜泻之于内,等等。可见,驱邪治标,非一法所能及,必须辨证求本而治之。

30.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语出《丹溪武学-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始于《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思想,其含义是: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展现于人的体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确诊原理,按传统解释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注入新的内涵。这些确诊原理是通过自然觉得脏器如眼、耳、鼻、手等对体征的搜集、归纳、分类来总结产生的理论升华而至的。而现代确诊利用仪器,使自然觉得脏器的功能大大地得到了延展,原先看不到的,在仪器下得到了显示;曾经听不到的,在仪器上能清晰地辨认了;曾经认为没有色调的,如今是缤纷艳丽;用自然觉得脏器去确诊的话,好多疾患仍未在体表“形诸外”,就已经在现代确诊手段里“有诸内”了。并且,癌症谱的变化、现代个别潜伏期长的疾患及传染病中隐性传染者的确诊也经常是无征可司揣。

31.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西医诊治学术语,指根治疾患时需找寻发病根本缘由,从根本上医治。如牙痛,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有风热、风热,治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医治癌症时必须追究疾患的根本缘由,也就是采用其阴阳的偏盛偏衰。诸如:患者脑部昏晕而痛,肢麻,肉跳,虚烦,夜寐不安,背部烘热,头晕,舌质红,脉弦而细,这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须凉血潜阳,清热柔肝,用玄参、白芍、当归、何首乌、菊花、牡蛎、真珠母等药。又如食物不化,头痛清水,小便水泻,舌淡苔白,脉沉细,这是肠胃肾虚,当温肠胃之阳,用“温中散寒”法。

32.病咽痛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咽痛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医治广义瘀血的总则。瘀血是因肝肾阴虚,运化无权,水液停积而致。水为阴邪,易伤肝气,阴气伤则肾虚阴盛,饮邪停积。医治“当以温药和之”。

包含以下两重意思:

1.以激奋阴气为主。因病人阴气已虚,且饮为阴邪,非阳不运,非阳不化,故医治以温药激奋阴气,使阳旺饮消。

2.佐以行消安慰。瘀血由肾虚而成,但瘀血又为实邪,对此本虚标实之证,医治不得专用温补,而应佐以行消安慰,使饮邪有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