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人群 > 中老年健康

中老年健康

脚底足部按摩是人人皆宜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

2024-05-23 10:05:47中老年健康
足部反射区示意图_脚底反射区图在进行脚底按摩时,要因人而异,手法灵活运用,按压脚底穴位时,要进行适度持续性的刺激,有正常的压痛感最好,应以反射区内压痛最敏感部位为重点,当体内器官发生病变时,双足相应的反射区会有针刺感。

足底反射疗法是一种经济、方便、易学、有效、无副作用、无师自通的防治疾病的自我保健方法。

足部反射图

穴位按摩是中医的宝贵遗产。 医书中记载:“人足如树根,树枯则根先枯,人老则足先枯”。 民间也有“百病从寒开始,寒从脚开始”的说法。 足部按摩是一种适合所有人的自我保健方法! 早在《医学内经》中,就有足部经络和足部按摩理论的详细记载。 千百年来,这种简单、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足部各个器官的反射区,可以预测全身疾病。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通过足部按摩来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足部按摩是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来影响全身,调节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脚上的穴位与全身的五脏六腑、经络密切相关,承受着身体的全部重量,所以有人称“脚”为人类的“第二心脏”。 有人观察到,“脚”与全身的关系类似于胎儿平躺在脚底上。 头部面向脚后跟,臀部面向脚趾,内脏分布在足底面中部。 根据以上原理和规律,刺激脚底穴位,可以调整人体整体功能,治疗内脏疾病。 人体解剖学还表明,脚部的血管和神经比其他部位多,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头、手以及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有着特殊的联系。 因此,简单地按摩足部就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足部按摩的常用手法之一称为单食指拳,利用食指的关节刺激相关部位。 主要用于脚底的穴位,因为根据足部反射区的分布,很多内脏反射区都在脚底上,必须施加比较强的力才能有效刺激。 脚的内侧和顶部是骨膜,所以刺激要轻柔,不能太强,容易损伤骨膜。

足部按摩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必须选择五个反射区:第一反射区是腹腔神经丛;第二反射区是腹腔神经丛;第二反射区是腹腔神经丛。 第二个反射区是脾脏; 第三个反射区是肾脏; 第四个反射区是输尿管; 第五个反射区是膀胱。 这五个反射区必须在按摩开始或结束时加强。

进行足部按摩时,应因人而异,手法要灵活运用。 按压脚底穴位时,应进行适度、持续的刺激。 正常压痛为最佳,以反射区最敏感的部位为焦点。 当身体的器官出现病变时,脚部相应的反射区就会有刺痛的感觉。 另外,进行足部按摩时,房间应保持安静、清洁、通风。 按摩前先用温水洗净双脚,放松全身。 在按摩各穴位及病理反射区前,应测量针灸的反射痛点脑垂体穴位位置图,以便有的放矢。 按摩后30分钟内,患者应喝一杯温开水,有利于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良好的按摩效果。

足部反射区分布

大脑:位于双脚大脚趾脚底下部,左右脑的反射区在脚上交叉反射。

适用于高血压、脑血管病、脑震荡、头晕、头痛、失眠、中枢麻痹、视力障碍等疾病。

额窦:位于双脚大脚趾尖及其他八个脚趾尖1厘米以内,有交叉反射。

适用于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等眼、耳、鼻、口疾病。

小脑(脑干):位于大脑反射区的后侧和外侧。 左右小脑在脚底交叉反射。

适用于脑震荡、高血压、头痛、失眠、头晕、头重等病症。

脑垂体:位于双脚大脚趾脚底中央。

适用于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腺等内分泌系统疾病。

三叉神经:位于双脚大脚趾蹼外约45度角。 它有交叉反射。

适用于偏头痛、面瘫、流行性腮腺炎、耳病、鼻咽癌、失眠、头重等病症。

鼻子:位于双脚大脚趾第一节基部内侧,约成45度,有交叉反射。

适用于急慢性鼻炎、流鼻血、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疾病。

颈部:位于双脚大脚趾根部脑垂体穴位位置图,小脑反射区正下方。

适用于颈部疼痛、颈部扭伤、落枕、高血压等疾病。

眼睛:位于双脚底第二、第三脚趾根部。

适用于视神经炎、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复视、斜视、散光、视网膜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

脑垂体穴位位置图_脑垂体位置图片_脑垂体位置示意图

耳朵:位于双脚底第四、第五脚趾根部,有交叉反射。

适用于治疗外耳道疖肿、中耳炎、耳鸣、听力下降等疾病。

斜方肌(颈肩):位于双脚底眼耳反射区下方。

适用于颈肩背疼痛、手无力、麻木、肩部活动障碍等症状。

甲状腺:位于双脚底第一、二跖骨之间,呈带状。

适用于甲亢、甲减、慢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疾病。

甲状旁腺:位于双脚底内缘第一跖骨、第一趾关节处。

适用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

肺、支气管:位于双足斜方肌反射区外侧,从甲状腺反射区呈带状向外延伸至足底外侧肩部反射区下方,前后宽约1厘米。

适用于上呼吸道炎症、肺结核、肺气肿、胸闷等疾病。

胃:位于双脚底跖骨的中下部。

适用于胃痛、胃酸增多、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症状。

十二指肠:位于胃反射区后方,第一跖骨基部。

适用于腹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症状。

胰腺:位于双脚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交界处。

适用于糖尿病、胰腺囊肿、胰腺炎等疾病。

肝脏:位于右足底第四、第五跖骨之间,肺反射区下方。

适用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胆囊:位于右足底第三、第四跖骨之间,肝脏反射区内。

适用于胆结石、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疾病。

太阳神经丛:位于双脚底中心,分布于肾反射区及其周围。

适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等疾病。

肾上腺:位于肾反射区上方。

适用于生殖系统疾病、哮喘、关节炎等疾病。

肾脏:位于双足底中心深处。

适用于肾盂肾炎、肾结石、动脉硬化、静脉曲张、风湿热、关节炎、湿疹、水肿、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输尿管:连接足底胃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的斜条状区域。

适用于输尿管狭窄引起的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风湿热、关节炎、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积水等疾病。

膀胱:位于双足底内侧,舟骨下方,与拇展肌侧面约成45度角。

适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

脑垂体位置图片_脑垂体位置示意图_脑垂体穴位位置图

盲肠(阑尾):位于右足底眼骨前缘外侧附近,与小肠和升结肠相连。

适用于下腹胀气、阑尾炎等疾病。

回盲瓣:位于右脚底跟骨前缘外侧附近,盲肠反射区上方。

适用于下腹胀气、阑尾炎等疾病。

升结肠:位于右足底,小肠反射区外侧的条状部位。

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横结肠:位于脚底之间、横跨脚底的带状区域。

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降结肠:位于左脚底,小肠反射区外条带区。

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性腺(卵巢或睾丸):位于双脚跟骨的中央,另一部分在跟骨的外侧。

适用于性欲低下、男性不育症、女性不孕症(功能障碍所致),如女性月经量少、月经失调、闭经、痛经、卵巢囊肿等疾病。

小肠(空肠、回肠):位于跖骨、楔骨至双足跟骨的凹处,周围有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等反射区。

适用于胃肠胀气、腹泻、腹痛等症状。

胸淋巴结:位于双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

适用于各种炎症、发热、囊肿、子宫肌瘤、胸痛、乳腺或胸部肿瘤等疾病。

喉:位于双足背第一跖趾关节外侧缘。

适用于喉炎、支气管炎、失音、声音嘶哑、声门水肿等疾病。

上颌骨:位于双足大脚趾第一指间关节背侧,靠近指甲根部。

适用于牙痛、上颌感染、上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疾病。

下颌骨:位于双足大脚趾第一指间关节的背侧,与上颌反射区相连。

适用于牙痛、颌骨感染、颌骨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人体是一个代谢过程,将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 五内脏、淋巴系统、大小肠、皮肤都是重要的排毒器官。 如果这些器官出现故障或衰弱,通常是看不见的,甚至是感觉不到的。

由于人体的特殊结构,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伸到足部,周围神经块就是所谓的反射区。 临床实验表明,人脚的组合是人体器官组织三维分布的一个缩影。

当体内的器官或腺体出现异常时,晶体就会沉积在足部的反射区,成为(痛点)。 每个痛点都有不同的触觉反应,有的像沙子,有的呈颗粒状,有的只感觉肿胀。 当受到刺激时,自然会加速清除沉积在组织周围的毒素和废物,从而达到疗效的效果。 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第三医学),利用物理疗法刺激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让器官恢复并维持正常功能。 (一般将注射、药物称为第一药物,物理治疗或超声波、远红外照射等称为第二药物)。

足部按摩也是第三医学的一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足底按摩的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顺畅。 疏通人体能量循环管道的堵塞。 促进器官部位的正常功能和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 改善内分泌系统的平衡,舒缓紧张的系统。 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杂物,维持健康。 加强新​​陈代谢,保持青春活力。 刺激细胞产生活力,防止衰老。 恢复退化的器官功能并预防疾病。 无需注射或药物,效果惊人。

下面介绍一下脚底的十个常用穴位

1.涌泉穴》》

位置:从脚底开始,找到第二、第三个脚趾到脚后跟的间隙,画一条线,取这条线的上三分之一(这条线上就是整个脚底的上三分之一) ; 或脚趾弯曲时的凹点,即图中“人”字的交点,就是涌泉穴。 涌泉代表肾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