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究竟想传位给谁,也许他到死,自己都没想明白
赵匡胤的皇位最终被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哥哥一定想传给他的弟弟。
兄弟二人创业的时候,也就是赵匡胤披上黄袍之后,那些年的打拼宋仁宗传位给谁,哥哥大概是想把皇位传给弟弟吧。
证据就是“殷靖太子”。 赵光义即位晋王,被任命为开封刺史。
这是五朝的普遍做法。 如果没有正式立皇太子,则由殷靖亲王为皇太子。
但这种兄弟般的态度是有前提的。
首先是它还处于创业阶段。 所谓先南后北,一统天下。 至少在成为皇帝后的前十年,他们走的是统一的道路。 南汉王朝灭亡之后,南唐家族就很难养活自己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喘口气。 如果算上南唐的灭亡,那就意味着,即使是前十五年,也没有彻底解决。
第二是年龄。 赵匡胤穿黄袍时34岁; 弟弟赵光义22岁; 大儿子赵德昭10岁。 也就是说,儿子太小了,创业时期考虑太子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弟弟。 五朝时期,幼子继承皇位始终没有好下场,赵匡胤也不想当“六世”。
当然,还有“金匮之盟”的问题。 有没有金匮联盟,稍后再说。 但至少透露了一条信息宋仁宗传位给谁,那就是杜太后在去世之前,可能曾对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下达过关于兄弟命运的指示。
但杜太后在黄袍出生一年后就去世了。 也就是说,就算杜太后真有意愿,也只有在满足两个前提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先决条件并不总是成立,并且会发生变化。
在宋太祖统治的最后几年,这两个先决条件都发生了变化。
一是世界稳定、基本统一。 其次,他们正在成长。 他们的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已经不是什么少爷了。
宋太祖的想法肯定变了。
第一反应就是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世仇。 赵普是开国第一功臣,也是太祖王朝最重要的官员。 赵普也是宋初第一政治家、军事家。
赵普与赵光义在朝堂上公开分手,这是众所周知的。 当然,也有争权夺利的因素,但以赵普的老练,与朝廷任命的准太子如此肆无忌惮的对抗也是有原因的。
至少赵普足够敏锐,捕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猜出了兄弟之间的差距,所以才敢这样做。 如果赵光义的储位一直稳如泰山,那么赵普这样做是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会活得长久呢?
从赵普的一生来看,他绝对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是政坛上的不倒翁,绝对不是一个傻子。
当然,赵匡胤最终选择了保护弟弟,将赵普赶出京城,从而了结了公案。
宋太祖去世前几个月,还发生了一件怪事。
赵光义的晋王府地势较高。 宋太祖多次巡视金宫,督促工匠建造大水车,将金水河的水引入金宫。
这很奇怪。 就在他去世前不久,威严的皇帝太过威严,不适合做这样一件不起眼的事情。
这绝对不是为了园林造景,而是为了弟弟的视力。 绝对不是弟弟连水都不能喝。 一定有一口井。
这可能是一种“厌胜”技巧。 不知道宋太祖背后是否有仙人给他出主意。
这件事在《徐子治通鉴长编》中有记载。 这一段之后,是一大段讲述兄弟情深的往事。 字迹也很怪异,作者估计是觉得有什么猫腻,赶紧在上面抹了一些蜂蜜来掩盖。
邓光明先生也认为,此时兄弟之间的裂痕已经很深了。
斧声,烛影,众说纷纭。
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兄弟之间是存在争执的。
这个问题我就不分析了,太复杂了。 但我感觉,在最后一刻,宋太祖的心已经偏向了儿子,只是不知道如何向弟弟炫耀,没有做好充分的安排就突然去世了。
不知道宋太祖的突然去世和赵光义有没有关系。 但宋太祖肯定没有留下任何圣旨,也就是说,他没有说了算。
太祖突然去世,宋皇后欲召赵德芳入宫继位,但宦官王继恩已被赵光义收买,于是私下邀请赵光义乘机夺取皇位。
让我们在这里添加一些上下文。 在这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赵光义从未闲着。 他扶持权贵,招揽不法之徒,收受贿赂赚钱,与禁军交朋友,与宫人交朋友。 他做到了这一切。 贿赂王继恩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
宋太宗即位后,他很清楚自己没有正常继位,也没有死。 于是他做了很多整治和涂抹工作。
比如颁布大赦天下的法令。 在正史中,这份诏书的语言很粗糙,篇幅也很短。 然而,其他各种文件中有该法令的几个详细版本。
通过分析法令文本的差异就可以发现。 他即位后不久发布的缩略版写得仓促,文字甚至有些生硬。 至于诏书的详细版本,文字则复杂得多。
此外,赵光义还对《太祖》和《太宗实录》两个版本进行了反复修改。 添加了很多粉饰兄弟情的话语。
当然,在这一切的洗白之中,最后的一击还是老狐狸赵普给的。 太宗即位六年后,赵普提出金匮之盟。 很难相信这是真的。
这两只纠缠了半辈子的老狐狸,终于见面了,笑笑了结了恩怨。
太宗松了口气,赵普也再次拜相,重获荣光。
- 上一篇: 流淌在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中朝两国关系
- 下一篇: 建盏为什么叫盏?茶杯、茶盏、茶碗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