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饮食 >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治疗患儿与利巴韦林的区别?

2023-12-16 09:02:40食疗养生
笔者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针剂治疗水痘患儿与利巴韦林比较,现报告如下。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笔者所在医院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儿童水痘36例,有效率97.22%,说明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儿童水痘疗效优于利巴韦林,而且无明显副作用,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单乙酸阿糖腺苷;病毒唑;麻疹;效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83

脑炎是一种由带状麻疹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传染性很强,自麻疹出疹前1~2d至疱疹干燥结疤时,均有传染性,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发病,仅次于疟疾。疱疹无周期性流行,全年均有发病,但有夏秋发病高峰,人和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1]。脑炎是良性自限性疾患,因为医治与护理不当,有些患者可引起哮喘、脑炎、心肌炎或其他脏器癌症,重者死亡,病死率高达5%~25%。笔者应用单乙酸阿糖腺苷针剂医治疥疮病人与异烟肼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技巧

1.1通常资料选择笔者所在诊所2010年2月-2011年7月救治的72例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医治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纪1.5~12岁;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纪2~11岁。两组患者均有脑炎接触史,出现发热、头痛、全身头晕病症,有白斑出现,大多散播于颈部、躯干及背部,逐步漫延到全身。开始出的为白色小红斑,经1~2d弄成椭圆形、绿豆大小的小泡,水疱周围呈淡黄色,有的患者皮肤上可看到红斑与麻疹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符合儿童麻疹确诊标准[2]。两组年纪、性别、病程及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利巴韦林的作用与功效儿童_儿童利巴韦林的作用与功效_儿童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1.2医治方式两组均给与通常医治,隔离利巴韦林的作用与功效儿童,发热出疹期卧床休息,嘱患者多吃饭,给与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剪掉趾甲利巴韦林的作用与功效儿童,保持右手清洁,防止小儿咬伤麻疹而导致感染。幼儿右手用纱布包裹或戴手套。疼痛严重者,用25%石炭酸炉甘石乳膏或5%氯化氢钠碱液局部涂拭止痛,麻疹破溃者予2%龙胆紫涂胶。在此基础上,医治组给与单乙酸阿糖腺苷5~10mg/(kg・d),加入5%猕猴桃糖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与地塞米松10mg/(kg・d),加入5%猕猴桃糖250ml中静脉滴注。有真菌感染者加用药物医治。

1.3效果判断显效:医治1d退烧或偶有发热,麻疹缩小,无新的疱疹出现,3d内原有白斑结疤,无并发症;有效:医治3d退烧,无新的疱疹出现,5d内原有白斑结疤,无并发症;无效:医治4d温度仍不降,瘀斑或疱疹大量出现,有胃炎出现,10d之后麻疹结疤。(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医治组应用单乙酸阿糖腺苷可迅速控制病况,止泻、疱疹结疤时间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减短;医治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和75%,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利巴韦林的作用与功效_利巴韦林的作用与功效儿童_儿童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疱疹-带状麻疹病毒是呈砖形、直径大概150~200nm的球状病毒颗粒,核苷酸为DNA,有立体对称的衣壳,与单纯麻疹病毒同属麻疹病毒亚科。病毒在宿主体内常年潜伏,发病时表现为四肢或局部皮肤粘膜的白斑性损害,便于恶变为其共同特点。疱疹-带状麻疹病毒只有一种血浆型,人类是惟一的自然寄主。肿瘤主要在皮肤的棘状细胞层。病毒先在鼻腔部饲养,之后侵入血液,可能在单核细胞内复制,并向四肢扩散,故病毒血症是四肢病症和皮肤粘膜发疹的基础。

单乙酸阿糖腺苷为抗脱氧内质网核苷酸(DNA)病毒类抗生素,其毒理作用与抑制病毒的复制有关,单乙酸阿糖腺苷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进而阻断病毒DNA的合成。本药的抗寒毒作用部份取决于寄主的免疫功能,对单纯麻疹病毒Ⅰ型和Ⅱ型、带状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具有耐旱毒活性[3],尤其对单纯麻疹病毒和麻疹-带状麻疹病毒的作用更强。地塞米松为低毒耐旱毒药,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形成,易形成耐药性,且有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可导致剂量相关的肝炎和骨髓抑制,副作用相对较多。笔者所在诊所应用单乙酸阿糖腺苷医治儿童麻疹36例,有效率97.22%,说明单乙酸阿糖腺苷医治儿童麻疹效果优于甲硝唑,但是无显著副作用,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9-20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6.

[3]张象麟.毒理临床信息参考[M].北京: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