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鸿鑫太极运动养生合集
太极拳都练什么基本功啊 详细点谢谢
第一形体方面:关节的柔韧性,整体协调性,整体运动的流畅性训练,关节的功力催化
第二内气方面:内劲(气)的功力催化,鼓荡,呼吸等
第三意念方面概括起来有:情绪稳定,心态平衡;意志坚定,大度能容。道德高尚,境界提升;灵魂净化,见性成真。什么是真,不装就是真。
——本文摘自-温州汤鸿鑫3D武术教材创作室博客
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就是必须要有一位明师教授给你太极拳,使你少走很多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是自学的话且不说能不能学会,至少会在动作上达不到正确、规范,使之误入歧途;从另一方面讲,太极拳的核心是讲究意会的,若没有老师指点,自己永远是练不会的。
练拳之前的热身运动(活动);之后练太极拳的基本功;然后练拳(拳架),动作正确、规范,在太极拳的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指导下去练拳(拳架);保证每天4个小时以上时间,几十遍的去练拳架。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打太极拳为啥膝盖痛?
练太极拳膝关节疼痛主要是运动量过大,架子过低,或者是拳架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学拳初期兴趣很高,总想多多练习,多学点拳架,运动的时间过多,锻炼过度,而造成运动量过大,腿部的虚实转换就多,膝关节的活动量增大,致使膝关节超负荷活动过多。便会引起膝关节的疼痛。习练太极拳初期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初学者难以把握太极拳各动作的要点。要真正能掌握动作的要点是一个长期习练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贪多求快。因此初学者练拳前要先活动活动腰部四肢,打拳时适当掌握运动量,运动量由少到多,拳架难度以及拳架幅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难,平时要多用心琢磨思考,这样才能防止膝关节损伤。
有的太极拳爱好者看到老师或其他人练拳的架子大且架子又低,也去刻意模仿追求,这就增加了膝关节的受力,所而造成了膝关节的损伤。因此练拳的架子高低,要因人而宜,不可刻意追求,应该要循序渐进,尤其初时练拳架子高些为好。从拳照或视频中可知太极拳前辈们练拳时不像现在的人这样拳架低,练拳拳架过低,支撑腿的膝关节负重就比较大,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造成膝关节过劳损伤,而这种运动性的关节损伤对人体健康损害更大。
另外练太极拳的方法不当,拳架姿势不正确,也会造成膝关节的损伤。练习太极拳要做到姿势正确,认真地做好每个动作,动作不能变形走样,这样膝关节才不会损伤。在做弓步动作时,如步伐过大,前腿负重增大,后脚尖又外撇,使膝关节扭曲着,这样就会造成膝关节的损伤。弓步的正确做法是前腿小腿和大腿垂直,膝盖不过脚尖,后腿的脚尖也不能过于外撇,腿要曲中求直。如果弓步过大,失去了曲中求直,身体的重心就集中在膝关节上而不能落到脚底跟上,这样使膝关节就容易受伤。另外做虚步时,前腿脚踝未松开,或脚尖外撇;支撑腿膝盖超过脚尖,或脚尖外撇大于45度,或内扣夹裆,这样都会加重支撑腿的负荷,也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打太极拳是否造成习练者膝关节的损伤,与老师的传授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正确的步法步型是防止膝关节损伤的关键,打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动作轻缓,柔和园活、虚实分明、轻灵圆转,且练拳不能过累,感觉舒适,要知道现在的太极拳主要是为了健身,为了健身而练拳,是不会引起膝关节损伤的。如果老师传授的指导思想不对或方法不当,使习练者拳架姿势不正确,或刻意追求步型大、蹲的低和拳架的难度、动作的优美,如此就更会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太极拳的内涵是什么?
强身健体。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扩展资料:
创始起源
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另一种说法,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说是留给后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拳
汤鸿鑫太极运动养生合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汤鸿鑫太极拳、汤鸿鑫太极运动养生合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