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以静为动的养生运动

2022-08-06 11:08:33运动养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动静结合以静为动的养生运动,以及动静结合修身养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医养生为什么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方面讲究的原则是动静结合,那么对于动静养生我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呢,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

动静结合以静为动的养生运动

中医养生为什么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方面讲究的原则是动静结合,那么对于动静养生我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呢,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呢?其实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1.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2.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散步、导引、按蹻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3.动静适宜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动静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

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有利于入睡。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养生的关键是要把动静养生有机结合起来。

如何强身健体,动静结合?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有些人不是以这样就是那样的借口来逃避运动,就是认为自己工作已经很累了,身体需要休息而拒绝运动,这些都是不利于健康的。在成年人中,有60%~80%的人的运动量不足,这也是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症大增的原因之一。而经常性的适度运动,是增进健康和维持健康的简易方法之一。

以静养生

时下,名目繁多的养生方法让人眼花缭乱,吃补品,去养生馆,可总有人埋怨不见成效。静以养身是千年古训,养生贵在养心,养心即需修静,要真正静下来还需要淡泊明志、确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我们的健康追求不仅仅是延年益寿,而要比追求延年益寿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能修炼到商人没有市侩气、读书人没有迂腐气,那么就达到了以心养神,以性率情的修养的至静境界,也就得到了静带来的生命之根本。

“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体育运动与滋补品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用“以静养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几千年来,奉行“以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以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中国的先哲,特别是道家,极为重视“以静养生”,他们对“以静养生”的理论作了较清晰阐述。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国有“心静自然凉”的说法,这其实说的就是以静养生。人是“动”物,一天到晚几乎一直都在动。在终日操劳之余,非常需要有一段静养的时间,使之动静平衡。

现在有一句名言,叫做“生命在于运动”。这种“以动养生”的说法也被很多人所接受,但是不是就代表《黄帝内经》以及我国历史上众多养生家所主张的“以静养生”的养生学是错误的呢?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动与静如同硬币的两面,不能只讲动不讲静,也不能只讲静不讲动,单独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传统的“以静养生”的养生学,虽然将静摆在第一位,但是并不反对动。它只是认为,养生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心性的修养,通过心性修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使自己能够摆脱名利恩怨的羁绊,从而使心境能常处于宁静祥和的状态,第二位则是适当的体育运动及补养。

在很多人眼里,运动就是为了减肥,塑造漂亮的身材,其实不然,运动包括了很多的学问,其实养生就是运动的一个大的学问。运用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动则不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做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动物学家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一旦被俘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好得多,却活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养在笼内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年;野猪的寿命也比家猪长一倍。那么,为什么野生动物比家养动物寿命长呢?重要的一条是野生动物为了寻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的侵害,经常要东奔西跑,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体质变得越来越好,寿命自然比家养动物长了。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就长。这说明一个道理:运动是健康长寿之本。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而适度的进行体育锻炼,对机体有如下好处:

1、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

2、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 3、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 4、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

5、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肝脏养生,动静相宜

众所周知,人体的衰老和病变主要是因为内脏的老化和衰弱引起的。我们的祖先早就认为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性,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吕氏春秋·尽数篇》就有“流水不腐”的哲理名言,强调动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传统意义上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一般强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难度较大,学会许需要一定的时间,现代意义上的运动项目很多,有难有易,如跑步,体操,游泳等。运动健身的器材也很多,如哑铃,拉力器等。

动静结合和肝脏养生有很大的关系,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是存在于养生理论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没有不运动的生命,运动是物质的本来属性,所以生命在于运动的养生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是运动保健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即指运动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我们可以用一些指标来估计运动量,如心率和脉搏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都知道正常人的心率和每分钟的脉搏数是相等的,可以通过数每分钟的脉搏数来确定心率。正常成年人运动量以运动停止后心率不超过140次/分为宜。正常老年人的运动量以不超过120次/分为宜。假若运动后吃得甜,睡的香,情绪稳定轻松,精力充沛,这就是动静结合,运动量适宜的表现。反之,如果运动后不思饮食,头昏头痛,劳累多汗,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大,应该减少,循序渐进。

动静结合和肝脏养生有很大的关系,活动后要休息,休息后要活动,活动和休息都要有规律性,失度包括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积劳成怨”是过多的表现,“懒惰催人老”是活动不及的表现。动和静均要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体力等情况确定动和静,不能超过自己的耐受能力。正确的养生之道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如果长期的坚持这些养生观,对于保持全身脏器,尤其是肝脏的健康非常的重要。肝为风木之脏,喜欢春季,所以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经常和家人或朋友外出游玩,对预防肝病极其有益,春游不但可以娱悦心怀,又可以舒筋活体,使血气流畅,正好与肝气喜舒达相符,达到肝脏保健和养生的目的。

健身有道,因病而异

哮喘:跑步、球类、骑自行车等皆可诱发哮喘,医学上称之为运动性哮喘,而游泳、棒球、滑雪等运动可改善症状,尤其是游泳更为适合,因为游泳不会因气温升高而使呼吸道水分减少。同时,游泳时的水平运动又减轻了呼吸道的负担,所以有利于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高血压:适于做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这些项目均为动态的等张性运动,可通过全身肌肉的反复收缩,引起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促使血压下降。

心脏病:健康人要提高心脏功能,宜采用较大的运动量,运动时脉搏至少达到135次/分以上并持续15分钟才有效。如果已患心脏病则应谨慎,应根据心功受损程度来选择运动形式及运动量。一般说来,一二级心功能不全的轻症心脏病人可从事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医疗体操等运动,运动时脉搏限定在104—120次/分左右;三四级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发作频繁的病人不宜采用体育活动,以休息为主,也可适当做一些气功等保护性轻微活动,原则是以不增加心跳次数为度。

糖尿病:临床医生报告,不少轻型糖尿病人只需坚持体育锻炼并注意饮食控制即能康复。运动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提高运动强度,如散步、划船、跑步皆可。但注射胰岛素后以及饭前或患有心绞痛时不要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或加重并发症。

肥胖:散步、做健美操、游泳、骑自行车等温和锻炼方式有助于减肥。以散步为例,饭后45分钟开始,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持续20分钟,即可收效,饭后2—3小时再追加一次(20分钟左右)效果会更好。

尿失禁:约10%的女性患有此种难言之症,合理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康复。可选择强化骨盆肌肉的方法,施行的步骤是:先做骨盆收缩动作10秒钟,放松10秒钟,再做收缩运动10秒钟……如此循环交替,每天持续做90—160次。

性功能低下:无论男女均可通过运动增进性欲,更易达到性高潮,从而获得性满足。一般每周3次,每次45分钟的运动即能达此目的,过量运动反可使性欲减退。

中国古人的动静结合养生观的内容是什么?

我国古人的养生观作了明确回答:“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儒家则称“性静者多寿考”。一言以蔽之:“心静体动”,即心要安静,身体则宜多动。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不行而脚直,车不驾而自朽”。养生在动,各种运动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极拳等,均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坐着学习、工作,埋头伏案的时间多了,身体不常运动,肌肉组织、关节就会发生废用性萎缩的现象。长期以往,人未到中年就会背痛腰酸,其他生理机能也会提早老化。所以古人云:“体宜常动,腰宜常摇,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摇”。如能做到夏游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做广播操,则更为理想。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也要适可而止,决非多多益善。古人云:“多动则损”,动要做到“形劳而不损。”

我国古人的观点得到了当今现代科学的验证。

国外系统研究5000名已故运动员后发现,其中多数人的寿命短于普通人。著名的《跑步全书》作者菲克斯就是在超负荷的跑步中死去的。

因此,运动也要适可而止,做到“形劳而不倦”。国外近来提倡“低度运动”,认为每周从运动中消耗2000卡热量对健康有益。

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7000多人为期16年的研究表明,参加低度运动的人较不运动的人因心血管病致死率低三分之一,平均寿命长4至5年。

据估计,1小时轻快散步可以消耗400至500卡热量,每天有40分钟左右散步就可达到低度运动要求。

古人还认为,养生在心,养心在静:“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静而后能安”,“静者寿,噪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静,凝聚而不精散。现代生理学家发现,人在“静养”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的积累效应,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自古以来,那些终生以“静养”为主,很少做剧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画家、科学家、花农,长寿者不乏其人。有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失眠症等需用体育来辅助治疗,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炎、溃疡病、肿瘤等,则需要以“静养”来辅助治疗。古人说:“龟鹤延年”是指龟多静伏,为活动最少的动物;鹤爱独处,飞行动作也很轻柔,然而它们的寿命却很长。因此,在学习和工作时,专心致志,对事业全心全意;8小时以外则宜学习技艺,如琴、棋、书、画、种树栽花等,用以寄托精神,此乃养心之妙法。

美国哈佛大学实验证明,“静养”时人可产生“意识的变形”,从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压。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静养”时,精神上的放松可以改变体内生理生化状态,使心跳和呼吸减慢,肌肉紧张与耗氧量下降,同时血脂也会下降。所以,当今的学者已把“静养”作为祛病延年的一种方法。我国的气功锻炼就是要求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心静,进而调节体内各种功能的动静结合养生之法。

中医养生讲究动静结合,动静结合要怎么才能做到?

一方面,道家强调运动中静态工作与动态工作的紧密结合。在进行动态工作时,必须掌握“静态运动”的概念,在进行静态工作时要实现“静态运动”的概念。 ?

动是指“呼吸”在体外和体内的运动。前者可被视为“外部运动”,而后者可被视为“内部运动” ?安静是指身体和精神的宁静。它是指道家意境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描绘风景的方式,它往往是一种在意境中描绘动静状态的方式,从而在意境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意象。

动与静是相对的、辩证地。静态锻炼主要是锻炼身体内部,但没有体育活动,肌肉骨骼锻炼 ?运动学中有大量的体力活动和肌肉骨骼运动,有利于经络的初步疏通,有利于气血疏通后的安静。 ?对于初学者来说,肢体运动有助于集中注意力,通过运动达到静止是初学者的常见途径。

静态工作的静止不是绝对静止。虽然没有身体运动,但是气血在大脑高度静止的状态下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它所有微妙的变化都超出了动态工作的经验。 ?没有身体运动,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 ?越是进入宁静,身体的感知和反射就越敏锐,这是气功状态的一个更高层次。 ?在气功的这种状态下,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理解和人类各种功能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于动静结合以静为动的养生运动和动静结合修身养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