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中医太极运动养生课程介绍

2022-08-30 11:13:03运动养生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医太极运动养生课程介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太极养生基本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太极拳运动与养生之道 生命在于运动,只要是适量的运动,对健康都有好处。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更加突出,是因为太极拳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

中医太极运动养生课程介绍

太极拳运动与养生之道

生命在于运动,只要是适量的运动,对健康都有好处。

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更加突出,是因为太极拳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论述已经很多了。

在这里,我以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太极拳对养生的帮助:

一、三十七式太极拳注重意念的作用,每一动作都通过意念关注相关的穴位,在穴位经络的作用下,气血推动肢体实现动作。

例如搂膝拗步中推掌一式:意想无名指穿针引线,左肩井找右环跳,左腿吃力,左曲池找右阳陵泉,屈左膝,左劳宫找右涌泉,重心完全移到左腿,推掌完成。中医治疗当中,用按摩、针灸的方式可以实现治疗。气功当中,用意念观想穴位也能实现健身作用。所以太极拳可以看作是一种运动的的“气功”。

二、 活动手指、脚趾,锻炼内脏:三十七式太极拳的动作比较细腻,例如在揽雀尾第五动,一个翻掌的动作是这样做的:意想大指盖托天、中指盖托天,无名指盖托天,小指托天,手掌自然翻转,手心朝下。

手指上分布了六条经络,这种在意念的注意下手指的活动,分别对肺、脾、心、旰、肾经络、脏器有交互反馈的刺激。实际上的养生作用明显。通过太极拳活动中专注无名指而治愈肝炎的事例很多。 三、肢体动作养生顺气;白鹤亮翅一式中,单展一式与传统健身方法“梳理脾胃需单举”吻合。实际上,此式单手向上,如以托的意念的话,气向下泄,效果不好。在三十七式当中,此式以意念为单手摸天(改托为摸),脾胃部分的感觉舒适,对脾胃健康极有好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只要方法得当,太极拳符合养生理论,实际上也的确造就了大批健康人群,长寿人群。 详细内容参考“北京吴式太极网”

浅谈太极拳的养生与健身原理

太极拳是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喜爱的一项健身运动,其健身作用,已经被很多实践所验证,那么太极拳的健身原理有哪些呢?

1、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由于汗毛变懒、汗遥壅塞、肌肤的通透性弱化,人体内脏分泌物、沉积物以及病毒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阴阳温热失衡,这样那样的疾病便会不染自生。而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比一般不练拳的人较好地保持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内分泌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大病不长。

2、呼吸方式科学。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歌唱家的唱歌,吹奏家的吹奏等等也都强调腹式呼吸。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的体质强弱的标志。再者,太极拳运动是有氧运动,所有的有氧运动项目都有良好的健身效果。

太极拳的养生原理,是什么呢?

太极拳养生理论溯源

“太极”其名,取诸《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阴阳所组成。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消长转化,不断运动。

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华养生的内容,太极拳“上虚下实”的练法中包含着步法的锻炼。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将步法形象地总结为“迈步如临渊”和“迈步如猫行”,认为太极拳运动“其根在脚”,与佛家、道家的养生格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拳养生原理探索

太极拳是以中医阴阳、经络、五行、气血等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自成系统的训练原理和锻炼方法。

1.太极拳与阴阳之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太极拳有着以动静为机、阴阳为母的行拳规律。从拳势看,两手臂同时运转,分之为阴阳,合之为整体。

2.太极拳与经络之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脏腑”,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太极拳将经络学说应用于其拳理之中。如练太极拳时,需舌尖轻抵上颚,可交通督任二脉,还可刺激金津、玉液二穴,使其分泌足够的津液,以滋润口腔。

头部姿势要求“虚领顶劲”,百会穴轻轻上提且与会阴穴保持垂直,可使督任二脉之气相贯通。太极拳强调身型犹如一张弓,身弓以腰为弓把,始终以意贯注于命门穴。大椎穴与长强穴为弓梢,上下对称。这些例证足以证实经络学说在太极拳拳理中的重要性。

3.太极拳与五行之道

太极拳十三势中的八法掤、捋、挤、按、采、列、肘、靠与五行是相对应的,太极拳上肢动作通过两臂和两腕的旋转、缠绕、折叠,可对上肢的三阴、三阳经有一定的刺激,对强心益肺有良好的作用。而下肢动作通过腿的旋拧、绷、勾则可对脾经、胃经和肾经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4.太极拳与气血之论

从养生学而言,“气”为生命之本源,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太极拳技法要求头似顶悬、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内外兼练。久而久之,打通任脉、督脉、带脉,由此而使气血畅通无阻,令血液粘滞性降低,避免出现气滞、瘀血现象。另有文献报道指出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有效调节血压。

由此看来,根据中医阴阳、经络、五行和气血学说,并结合导引吐纳养生术发展起来的太极拳运动,能充分体现中医养生文化的要义。通过长年系统的习练,可使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之间协调平和,使体内精足、气畅、神旺,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如需关注更多专业辟谷知识及养生之道,

可关注公众号:羲皇宗道;订阅号:羲皇养生

关于中医太极运动养生课程介绍和太极养生基本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