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养生贵在运动
“千古完人”曾国藩是如何修身养性的呢?
首先充满了温暖和欲望。曾国藩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想到那些下流的东西,是因为饱暖暖心,想到了色欲。活得太悠闲,心思自然会往“欲望”上走,所以曾国藩为了戒掉欲望,忙着自己,不至于有其它欲。是时候想想那些男人和女人了。如果你有政府事务,你应该积极处理。没有政事,就下棋看书。总之,不能让自己闲着。每次好转,他都会在日记中批评和反省自己。
二是坚持修身养性。除了让自己忙起来,曾国藩还提到要继续修身养性。一旦他意识到自己变得好欲,他就会立即扼杀这种思想,让这种思想不会继续蔓延,他将被扼杀在摇篮中。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大臣。他一生追求勤劳、廉洁、美德,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的心性已经达到了控制的状态。生活中只要有不好的想法,他就会立即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久而久之,曾国藩的其他所有不好的问题都会消失。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法看似简单,但经过反复的自省,最终形成自律,但一般人很难做到。面对这些懒惰、诱惑等人性的天敌,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缴械投降,但曾国藩却战胜了它们。不得不说,他的成功确实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常常流连花柳巷当中,乐此不疲,曾与不少青楼女子有染过,他从不矢口否认。他的日记里曾经记录过,在看到别人美丽的妻妾后,内心便会不能控制的胡思乱想,忍不住偷看。 湘军成立后,曾国藩的妻子早已不在。有时,当他看到手下美丽的妃嫔时,不由多看了一眼。由此可见,曾国藩虽然和世界上大多数男人一样好色,但他的反省能力很强,有改正错误的勇气。
晚清时期一位典型的养生爱好者,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值得大家学习?
长生不老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的梦想,无论是上至帝王将相,还是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长寿,在晚清时期便有这样一位重臣,养生有术,他便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总结其养生之道,可以归纳为:
一、精神修炼法:在曾国藩看来养生先要“养心”,要清心寡欲,胸怀坦荡,静心,不要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同时要“动养”,要劳逸结合,注重锻炼。曾国藩还经常运用下棋、练书法等方式“养心”,放松精神,修身养性。
二、惩忿窒欲,少食多勤:“惩忿”意即少生气;“窒欲”意即多节俭。曾国藩认为经常生气容易损害身体,同时暴饮暴食对身体也不利,因此他提倡不要轻易生气,少食多餐。
三、食眠得法:曾国藩认为吃饭和睡觉虽然是小事,但是容不得忽视,饭吃的好了比人参都珍贵,睡眠不在于睡得时间长,而在于睡眠的质量,一定要睡得安稳。
四、不药为药,矢不间断:曾国藩认为人生病不要动不动就用药,是药三分毒,药同样对身体有坏处,不能因为一点小毛病便轻易用药;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是曾国藩养生的又一法宝,他曾经给家族晚辈立下一个“日常六功课”规矩,即每天必做六件事,“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一曰黎明吃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
作为儒学大家,历来讲究修身养性的曾国藩,为什么只活了61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是中国绝大多数文人诗词的终极目标。而修身养性自然是完成着一系列目标的基础。因此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讲求养生的国度,修身养性更是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求的目标。
例如晚清重臣曾国藩,在他留给后人的家书中,就能够看出他是一位非常注重养生之人。曾国藩有着非常良好的生活规律与生活习惯,在他个人所写的养生之法中,有5件事必须每天坚持,“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日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多行三千步”。
这些养生之法,至今仍是许多人学习和追求的目标。然而,一生善于养生调节,保重健康的曾国藩,享年仅有61岁。在这样的年纪去世,即便是晚清,对于衣食无忧的统治阶层而言,根本算不上高寿。那么,讲究修身养性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在61岁的时候就逝世了呢?
曾国藩画像
其实,曾国藩的养生方法并没有问题,也值得后人学习。比如他在饮食上一直主张清淡饮食,少食多餐。纵然曾国藩身居官位要职,他一日三餐多以素食、蔬菜为主;即便是在军事繁忙之际,仍然常备米粥疗养脾胃。
曾国藩也在家书中告诫过兄弟,不可每日肥鱼大肉,否则会损伤脾胃。只要长期坚持清淡素食,确实可以调养脾胃,对于健康长寿也有一定的效果。
曾国藩
为了达到养生目的,曾国藩在平日里很注重体育锻炼。他每日餐后都会坚持走1000步,为了锻炼自己的子女、儿媳,他告诫家人要亲自种菜、养猪、下厨,切不可凡事都要使唤奴仆。出门的时候尽量多走路,少坐轿骑马,以此来达到强筋健骨的目的。
他的儿子、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出生的时候原本体弱多病,在曾国藩每日的督促之下,坚持每天早晚各走五里路,身体逐步转弱为强,疾病也得到了治愈。
曾国藩剧照
曾国藩的养生之道,还表现在精神养生之上。为了提升精气神,曾国藩一生坚持早起,调理个人气息;除此之外,他还通过书法、围棋等诸多文艺活动,调节他的精神情绪。他一生所坚持的这些养生之道,确实值得人们长期练习。
曾国藩之所以会在61岁的时候就去世,首先这与他个人体质有关,曾国藩早年的时候就得过严重的肺病,幸而死里逃生;后来又患上了牛皮癣伴其终身,所以,曾国藩的基础体质并不好。如果曾国藩没有坚持这些养生方法,恐怕他也活不到61岁的年纪。
曾国藩家族
除此之外,曾国藩一生压力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曾与太平天国展开过生死搏斗,又耗尽一生心去创办了湘军,这一件又一件的丰功伟绩,在体现他的聪明才智的同时,又消磨了他的心气神,耗尽了他的体能。对于一个原本体弱多病之人,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太过忙碌。
曾国藩故居
但是,曾国藩是清朝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晚清中兴名臣,他身上肩负着挽救清廷于危难之中的重任,那些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很容易促使曾国藩的疾病恶化。
更何况,清朝廷对手握重兵的曾国藩非常忌惮,经常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让曾国藩的政治生涯如履薄冰。得不到上级信任的曾国藩,即便对自己多加开导,也没有办法不让自己心情郁闷,这些都是促使他的死亡因素,即便是养生之道也难以挽救他的性命。
请介绍一下曾国藩
曾国藩生平
(作者不详)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
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
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
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
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
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
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
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
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
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
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
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
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
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
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
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
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
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
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
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
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
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
之气”。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
“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
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
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
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
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
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
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
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
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
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
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
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
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
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
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
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
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
以上是俺从百度知道上见的,俺在某期《散文选刊》上好象见过一篇说他的文章,好像在2006年第一期上。
曾国藩养生贵在运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曾国藩的养生秘诀是什么、曾国藩养生贵在运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上一篇: 中老年人做什么运动养生
- 下一篇: 口腔养生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