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人群 > 男性健康

男性健康

肾友能吃吗?最不该吃的蘑菇是哪种?

2024-04-12 16:04:34男性健康
这样经过焯水处理后的菌菇,即使血肌酐升高的肾友也是可以适量吃2两左右的(新鲜或水发后重量)。而干燥的菌菇制品,如干香菇、茶树菇等,就不建议尿酸高的肾友吃了。即使泡发后,干制菌菇对尿酸的影响也会比新鲜的高出不少。肾友最不应该吃的菇,是它!

蘑菇,或者我们常说的“香菇”,其实是一个总称,包括多种大型食用菌,如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茶树菇、还有“贵族蘑菇”等。我们常吃牛肝菌、鸡菌、松茸等; 木耳和银耳也属于这一类。

但人们常说“蘑菇有毒,肾有问题的人不宜吃”。 “蘑菇含有重金属,会加速肾脏损伤。” 肾脏有问题的人可以吃吗? 怎么吃呢? 哪种蘑菇最不应该吃?

不如请专业营养师周天真(méng)和朋友们一起探讨一下!

蘑菇营养价值高干松茸怎么泡发,肾病患者可以吃

蘑菇是一种营养健康的食品,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是对普通人有益的食物,有肾脏问题的人也可以食用。

担心蘑菇生长?

如果把各地定义的“法物”加起来的话,基本上涵盖了我们能吃的所有食物。 如果因为“肥”“肥”而不吃健康食品,后果只有一个——营养不良,肾病恢复起来就更难了!

丰富营养的饮食是我们健康的基础。

只要不过敏,吃的时候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反应,我们肾病患者也可以吃到对普通人有益的健康食品! 只是如何合理搭配不同病情的患者,多吃或多吃少的问题。

担心蘑菇中的植物蛋白含量?

因为味道像肉,很多肾友可能会担心蘑菇蛋白质含量高,不利于限制非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其实,新鲜蘑菇的蛋白质含量并不高,约为2%,与普通叶类蔬菜差不多:

以新鲜香菇为例。 200克新鲜香菇(一只手的量)约含蛋白质4.4克。 干香菇因为脱水而变轻,所以每次实际使用的量其实是很少的。

图为:200克蘑菇

因此干松茸怎么泡发,适量吃一把蘑菇,就不必担心植物蛋白过高。

担心蘑菇富含重金属,加速肾脏损伤?

干松茸泡发几天后还能食用吗_干松茸泡发后用剪掉根部吗_干松茸怎么泡发

一些大型蘑菇在生长过程中确实可能会积累某些重金属,例如不常见的“双孢蘑菇”,但大多数家用蘑菇不具有这种“重金属富集”特性。

而且,即使是具有这一特性的蘑菇品种,也只有在被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生长,才有机会积累重金属。

我们日常吃的蘑菇大多是利用培养基在温室中人工栽培的,一般不含重金属。

所以总体来说,在正规农贸市场或者超市购买蘑菇不需要太担心。

吃什么? 有什么建议吗?

不同的蘑菇在具体的营养成分上会有一些差异,但差异并不巨大,也没有证据表明某些蘑菇中的物质有什么“特殊作用”。

简单来说,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即可。

肾功能不全的肾友应该吃什么?

血肌酐升高、肾功能不全的人需要特别注意蘑菇中钾、磷的含量:

可见,新鲜蘑菇的磷含量并不是很高,人体吸收的磷还不到植物性食物的一半,所以不必过于担心。

但钾含量较高。 因此,肾功能四期及以上的患者,尤其是血钾高的患者,在吃蘑菇时,一定要先在沸水中焯几分钟,除去部分钾后再食用。

干蘑菇在食用前必须像鲜蘑菇一样充分浸泡,然后焯水,以降低钾和磷的含量。

这样,焯水后,即使是血肌酐升高的肾病患者,也可以适量吃2两左右(鲜重或焯水重量)。

高尿酸/痛风肾病患者可以服用吗?

从数据来看,蘑菇类食物的嘌呤含量普遍不低:

干松茸泡发后用剪掉根部吗_干松茸怎么泡发_干松茸泡发几天后还能食用吗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尿酸肾病患者需要避免所有蘑菇食物。

2017年,我国高尿酸专家共识颁布,其中提到,即使是高尿酸肾病患者也可以适量食用新鲜菌类食品:

不过,尿酸高的人吃时,最好先用开水焯一下,避免喝蘑菇汤。

干蘑菇制品,如干香菇、茶树菇等,不建议尿酸高的肾病患者食用。 即使浸泡后,干蘑菇对尿酸的影响也比新鲜蘑菇高得多。

为什么?

蘑菇的鲜味主要来自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 例如,香菇之所以新鲜,主要是因为它含有鸟苷酸,而在干燥脱水过程中,大量的鸟苷酸转化为其中。 因此,干香菇的味道比新鲜香菇要新鲜得多。 但由于鸟苷酸代谢产生嘌呤,干香菇对尿酸的影响比新鲜香菇更大。

这是肾友不宜吃的蘑菇!

不要吃路边的野生蘑菇! 我们的肾脏经不起各种有毒物质的考验!

如果说有一个不宜吃蘑菇的原因的话,那就是有些蘑菇是有毒的。 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每年都会发生。 即使在看起来相似的蘑菇中,也可能有些有毒,有些则无毒。

自行鉴别有毒蘑菇是非常不可靠的,而且有些蘑菇的毒素非常强,无法通过烹饪消除。 因此,除了超市里出售的蘑菇外,其他蘑菇我们都应该视为“有毒”,不要轻易尝试。

参考:

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六版。

王悲鸿,刘静,姚珍珍,等。 栽培食用菌重金属含量测定及健康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与质量检验学报,20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