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的成才之道
▲张学文:第一位中医大师。 1935年出生于陕西汉中。 2009年,他被评选为第一批中医名师,也是第一位“最年轻”的中医名师。 2012年被任命为陕西中医学院名誉院长。 曾任陕西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医学部主任、院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药”研究专家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防未病”专家、陕西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政协陕西省委员会等行医60余年,对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疑难病、活血化瘀等多个领域进行研究,对病机有许多创新性的认识。 “气血瘀滞”、“颅水瘀滞”等学说自成体系。
他是西北五省第一位中医大师。 他创立的《颅水瘀论》,善用丹参,为中医治疗各种脑病开辟了新途径。
他是中医急诊医学硕士。 他决心摆脱中医“慢医”的标签。 他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使许多中毒患者起死回生。
成才之路:最年轻、最矮、最早提交论文、成绩第一
卢玉波:张先生,您出身于中医世家。 您能告诉我们您的成功之路吗?
张学文:我1935年出生在陕西汉中,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 他从小就开始背诵《三字医经》、《宾湖脉学》、《药性颂》、《汤歌》。 从15岁起,他就随父亲学习中医,诊病辨药。
爸爸每天都听我背《药赋》和《汤歌》。 如果我有什么错误,他会立即纠正,并要求我一遍又一遍地背诵。 我从来不敢懈怠,早上背,晚上抄,直到学会记住为止。
我18岁的时候参加了汉中南郑县统考。 考官问知道《龙虎汤》的人有没有举手,我是唯一举手的。 在50名考生中,我是最年轻、最矮、第一个提交论文的,但我的成绩却是第一。 1953年,我到父亲创办的“致和堂”诊所看病。
1956年考入“汉中中医进修班”,重点学习《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1958年考入陕西省中医药专科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中医资格班,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9年参加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伤病名师学习班”,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孟树江教授。 它让我大开眼界,对热病学说等学派特别感兴趣。 这三项进修对我中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术之路:中医治疗急症大有可为
付文斌:很多人认为中医是慢医。 它可以治疗慢性疾病,但不能治疗急性疾病。 您是著名的中医急救专家。 对于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张学文:中医不是“慢医”。 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医都非常重视突发事件。 我常说中医要“抓两端、提中间”。 “抓中”是指常见病证,“抓两端”是指危重症证和疑难杂病。 加强中医药救治急症研究,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是当务之急。 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历史中,各种临床急症都是用中医药来治疗的。 在长期的急救实践中,人们不仅积累了一套丰富、行之有效的临床急救经验,而且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可以用来指导临床急救实践。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熟的《内经》,从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对一些临床常见急症进行了深入论述。
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治疗方案,有效指导了高热、便秘、泄泻、阳亏、气虚等急症的治疗。极大地推进了中医急症治疗从理论到临床的发展。 唐宋以来,中医救治急症的经验不断丰富。 特别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温病学派,将中医治疗外感温热急症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人们常用“起死回生”、“焕然一新”等词语来赞扬高超的医术。
这充分说明了中医治疗急症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 然而,由于社会、历史和体制原因,以及现代西医的影响,以及一些人的认知偏见,这些宝贵的经验被埋没而未被揭示。
现代许多著名专家用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中医对非典、休克、昏迷、高热、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急性微循环障碍等急性重症疾病以及肺炎的治疗、尿路感染,不仅对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胆道感染等急性传染病、传染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安全、简便; 许多不同类型的制剂都是用中草药制成的。 这些事实说明中医药在治疗急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医救治急症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决不能被我们这一代人消灭或埋没。
用药方法:创“绿豆甘草解毒汤”救服毒自杀者
孙静波:您创制的“绿豆甘草解毒汤”使很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 给我们讲几个难忘的案例吧。
张学文:1977年,我在岐山县高店镇办了一所学校。 晚饭后,我和学生一起散步到当地医院,在医院急诊室外发现了一口棺材。 原来,一名30多岁的村妇喝敌敌畏自杀了。 经过一天的抢救,医院通知家属准备后事。 我立即诊断并治疗了该患者。 采用自制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给予鼻饲、灌肠,并嘱早晚多次服药。 该患者属热毒阴伤证。 用此方可排毒,护阴液。 经过全力抢救,次日患者病情好转。 连续服用中西药10天后,病情痊愈出院。
1984年的一天,我听说一名学生在国外实习期间患上了日本脑炎。 他不仅高烧不退、抽搐,而且神志不清,情况危急。 我赶紧赶到学生住处,查看她的脉搏。 此生大热生风,当清肝熄风。 于是,我开了一剂中药和安宫牛黄丸。 但当地没有安宫牛黄丸,我立即派了另一个学生连夜往返咸阳去取。 服药3天后患者苏醒,高烧退去。
沉红亭:您善用中药丹参,人称“张丹参”。 为什么这么喜欢用这个药?
张学文:丹参味苦,性微温。 其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养血安神。 是活血化瘀常用且重要的药物。 古人云“丹参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四物同效”。 虽然它的功能被夸大了,但活血化瘀却是不可或缺的。 其用途广泛,疗效好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中性无毒,来源广泛,价廉易得,值得临床广泛研究和推广。
治疗虚证引起的头晕,我可以用益肾定眩汤(芪菊地黄汤加丹参、磁铁矿、川芎、天麻),对于肾虚血瘀的患者头晕目眩、腰酸背痛等非常有效。腰脊背痛,舌淡暗,脉沉细涩。 对于血虚心悸、失眠者,常用丹参配炒枣子、当归、生地、五味子等治疗。 活血化瘀对出血性中风有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和治疗作用。 这就是懂得如何实现不断改变并使用药物的奇迹。 但脾虚便溏者或孕妇应慎用丹参。 另外,古今丹参的用量差异很大。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我还喜欢用黄芪,“补气为柱”。 它是应用最广泛的补气中药,但其活血作用尚不清楚。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强心、增加心输出量、扩张末梢血管的作用。
我现在更担心的是中药的生产环境遭到破坏,药效下降。 而且,随着老药师的离开,泡制中药的传统工艺逐渐失传,所以现在出现了“对症下药,药不起作用”的情况。 希望国家重视这个问题,从生产源头抓起,也做好医药技术的抢救和传承工作。
科研之道: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物,改进治疗中风的剂型
沉红亭:您提出了“颅水瘀证”的新概念,将血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为中医治疗各种病症开辟了新途径。脑病。 如今,中风患者越来越多。 大家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
张学文:中风往往起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多,而中风发病的关键是气血失调、瘀血阻络脑络。 我把中风的发生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六种证候。 四个阶段分别是中风前兆阶段、急性发作阶段、恢复阶段、后遗症阶段; 六证是肝热血瘀、痰瘀阻窍、肠热瘀滞、气虚血瘀、颅脑水瘀、肾虚血瘀。 制定“祛瘀、利水、醒脑、清窍”的治疗方法。
对于中风的治疗,传统的口服煎剂方法往往存在减慢危重患者治疗速度的弊端。 通过实验,我把临床证明有效的方剂改为中药静脉滴注、肌肉注射、肛肠输液、片剂、口服液等剂型。 配制“清脑通络片”处方,多次获奖。 由陕西中医学院转入天津天士力制药厂,现正在申报新药。
当时开发纯中药静脉滴注风险很大。 对于新研制的制剂,我自己和另一位助手静脉输液一周,亲身体验安全无毒后才给患者使用。 此后,多批制剂均如此生产。 30多年来,该院制剂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内科、外科、妇科、肿瘤科等各科室气虚血瘀证患者10000余例。
临床思路:痰瘀同治,治疗疑难病症
杨志敏:很多中医都喜欢听您的讲座,觉得很有用、很有用。 你特别擅长治疗疑难杂症。 你有什么建议吗?
张学文:中医里早就有“久病频瘀”的说法。 《素问·调经论》云:“病久深者,营卫涩,经脉时疏,故而闭塞。” 在治疗上提出“胁血而清”,“血过多者宜除,气虚者宜克诱。”在《伤寒论》中,张张仲景不仅提出了“积血、瘀血、燥血”的概念,还创制了桃核承气汤、大黄遮虫丸、大芒汤(丸)等方剂,一直是治疗中医疑难杂症的方剂。古今杂病常用偏方,近代许多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久病瘀血,则生奇病”。
有人对30名患有“怪病”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量,发现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 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异常得到改善,病情好转或痊愈。 可见,血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血气不和,百病而生”,尤其是疑难病症。 由于长期患病,正气会逐渐衰退,气不能行血。 血最易形成瘀血,瘀血化为水湿则止。 这样就会导致瘀、痰、湿相交,久而久之就会引发慢性疾病。 本人多年临床经验,对于那些长期治疗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应考虑活血化瘀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若见长期疼痛或持续性痛点,舌上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或膨出,疑难病有青紫瘀点、脉涩等,或因长期服药而病情改变。长期疾病和持续性疾病。 不严重者可视为有不同程度的瘀血。
活血化瘀药物很多,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药效选择最佳药物。 一般按作用强弱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性质温和的养血化瘀药,如丹参、山楂、当归、牛膝、丹皮酚、赤芍等。根、益母草、沙参等; 第二类是活血化瘀力强的,如桃仁、红花、胡芦巴、莪术、乳香、没药等; 第三类是破血祛病的猛药,如水蛭、马蝇、甲虫等。 昆虫等
另外,祛痰浊浊可治怪病。 痰瘀同治是治疗疑难杂症的重要方法。 例如,对于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的痹痛,在治疗时,除根据其性状选药外,还需选用牛膝、桃仁、红花、当归、路路通、穿山甲等。活血、疏通经络的药物。 还宜选用白芥子、南星、全蝎、僵尸蚕等化痰祛邪之品。 三者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养生之道:养生关键在于用脑,尤其是退休老人
张学文年近八十,但仍保持着强健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 谈及养生话题时,他用20个字概括:“大脑要多用,四肢要活动,心胸要开阔,饮食要丰富。”
心理平衡是健康的一剂良药。 中医讲求“清静虚,守神内”,张先生也把宽心、无忧作为养生之首。 张老指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生活充满乐观,那么他的阴阳就会平和,气血就会顺畅,脏腑就会协调,他的身体自然就会处于健康的状态。 相反,不良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张家的墙上挂着的“宁静”二字,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不懈的追求。
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理念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规律”。 张先生认为,人要吃一切,才能获得完整的营养。 如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蔬菜水果搭配等。 而且每顿饭都要适量。 吃饭时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以利于消化吸收; 吃饭时要注意,吃饭时不要想其他事情,也不要看书、看电视,这样不仅影响食欲,还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胃病。 ; 吃饭时心情一定要愉快,以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 如果情绪过于激动,如激动、愤怒等,强迫自己吃东西,会导致胃部胀满,甚至疼痛。 饭后不要躺卧和剧烈运动。
经常用脑可以延缓衰老。 张先生指出,养生关键是用脑,特别是退休老人,应该多找一些用脑的机会。 现代医学早已证明,生命在于大脑的运动,人的衰老首先从大脑开始。 你的大脑应该更活跃,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 退休后不要只顾养老。 生活中过度劳累或过度休闲,都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大忌。 他指出,手里拿着两个铁球或两个核桃,长期不断地转动,有很好的健脑作用。 ■
大师故事
半夜远程开药救治危重病人
2003年6月10日已近午夜,张学文还在灯下审阅博士论文。 突然门铃响了。 来访者要求张学文立即开药,抢救一名危重女病人。 原来,33岁的王姓女子,遭遇车祸后,多脏器受伤,并出现严重感染。 她接受了脾切除术。 手术后,她仍然发着高烧,昏迷了50多天。 她的情况危急。 医院请了著名西医专家会诊,但病情仍无明显好转。 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患者家属深夜托人找到了张学文。
张学文听后非常着急。 不过,由于患者在西安,而他又在咸阳,半夜不可能亲自见到患者。 于是,他赶紧联系了在西安医院工作的研究生,让该学生详细了解病情,并检查舌象和脉象。 张学文给老师打电话了解情况后,判断这位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的患者是热毒深入血脉,仿效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加减治疗。 因患者痰多,用牛黄蛇胆川贝滴丸。 配完药方,已经是半夜两点多了。 他给病人家属打电话,让他立即注射一剂。 如果第二天早上病情好转,他可以再注射两剂。 他可以采用鼻饲和保留灌肠双管齐下的方法及时喂药。 当晚,张学文没睡多久,担心病人的安危。 12日上午,患者丈夫专程来到咸阳。 远远地一见到他,他就举手大喊:“天啊!天啊!” 原来,服用三剂药后,患者体温迅速从39.5摄氏度降至37.9摄氏度,眼睛也能睁开。 ,渐渐恢复了意识。
随后,张学文来到医院,看到患者面色潮红,舌质紫暗,脉弦弦,还伴有手足颤抖等肝风内动症状。 他在原方中多加了平肝息风的药,又加了安宫牛黄丸。 。 两天后,患者病情稳定。 随后,患者四次诊治,根据证候加减共十余剂。 7月2日,患者家属打电话告诉他,患者与以前完全不同,病情有了很大好转。 患者因气管切开未缝合而无法说话,但起死回生后心存感激,时常点头微笑。 患者丈夫说:“中医真神奇。” 张学文说:“我不是神,中医是神,西医也有此功。”
张学文行医60余年,始终秉承“对待病人如亲人”的祖训。 他对来电、到家就医的群众表示热烈欢迎,并积极响应群众的请求。 当病人遇到生活困难时,他总是用最经济实惠的药方来治疗,甚至自己出钱。 咸阳礼泉农村有一位贫困患者患有心脏病。 张学文得知后,帮助解决问题,并细心治疗,使其康复。 患者后来专程为表达谢意,送来了一张收藏了20年的治黄的药方。
张学文听说陕西中医学院很多贫困山区学生生活贫困,经常吃的都是辣椒馒头,就主动将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捐给了两名大学生,直到他们毕业。 近年退休,在广东、浙江、陕西等地授高级徒弟。 如今,许多学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级中医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