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性镇痛药滥用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
一、吸毒的概念
药物滥用是指在已知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间歇性或持续性地自我使用药物,这种行为背离了社会规范和医疗许可。
2. 常见的药物滥用包括以下几类:
1.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药物等)
2.中枢兴奋剂(可卡因类药物)
3.巴比妥类药物
4.维生素类药物
5.常用镇痛药
3. 吸毒的危害
长期吸毒者往往会遭受药物的慢性毒性,出现多种疾病并发症,寿命明显缩短,人格和道德丧失,导致人格败坏、家庭破裂。 对于社会而言,一方面,吸毒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另一方面,降低了吸毒者的工作能力,造成经济损失。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数千万吸毒者。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药物滥用现象。
4. 药物滥用预防和治疗策略
药物滥用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及相应机构的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1、加强管理:
(一)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公约:如《国际麻醉品管制公约》、《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等。
(二)设立相应机构:如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麻醉品委员会、国际麻醉品管制局等。
(三)我国还制定了《麻醉药品管理条例》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2.提高公众和执业药师对药物滥用危害的认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药品管理规定。
3.熟悉常见药物滥用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
4.加强全民教育。 提高认识。 从根本上杜绝毒品滥用。
第一节 麻醉性镇痛药
一、概述:
1. 麻醉镇痛药也成为阿片类药物,包括:
(1)鸦片。
(2)从鸦片中提取的生物碱:如吗啡。
(3)具有吗啡样作用的化合物。 如哌替啶()、美沙酮等。
2、该类药物与吗啡药理作用相似,均能形成吗啡型药物依赖,又称成瘾。
2、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其影响复杂且具有双重性。
抑制作用→镇静、催眠、镇痛、呼吸抑制、降温。
兴奋作用→恶心、呕吐、瞳孔缩小、心动过缓、胃肠道痉挛、骨骼肌活动增加。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治疗剂量下,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 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这与组胺的释放有关。
3、对胃肠系统的影响:吗啡可使胃活动度降低,胃窦弹性增加,排空时间延长,常引起便秘。
4、其他方面:可使膀胱逼尿肌、支气管平滑肌、胆道平滑肌张力增加,影响糖代谢药物滥用造成的药物依赖性包括什么,产生一过性高血糖。
3. 施虐者的临床表现
1. 施虐者吸毒经历
当您第一次品尝阿片类药物时,您会同时感到不适和愉悦。 您可能会感到恶心、呕吐、头晕、疲劳、嗜睡、视力模糊,然后感到愉悦。
快感的典型表现——注射海洛因后,立即有强烈的快感,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小腹蔓延至全身,大约一分钟后,随之而来的是似困非困的放松状态。 这时,忧虑、悲伤、焦虑、紧张一扫而空,让人感到宁静、平和、舒适、温暖,产生美好的幻想,“那种想要什么都能得到的感觉”。 之后,您将在两到四个小时内充满活力并自我感觉良好。 形成生理依赖性后,必须每三至六小时重复服药一次,以维持机体的功能状态。
2. 公差:
意味着麻醉药品容易产生耐受性,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维持原有药效。 例如,二醋吗啡的常规剂量为皮下注射3毫克,但对于受抚养的患者,每日剂量为5克。
3、生理依赖性和戒断症状:
戒断症状又称戒断症状,是在停药后出现的。戒断症状的出现表明患者已经产生了身体依赖性。
戒断症状——瞳孔放大、打喷嚏、起鸡皮疙瘩、发冷、厌食、恶心呕吐、腹部痉挛、全身骨骼和肌肉酸痛、肌肉抽搐; 身体虚弱、怕冷、失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情绪可能变得更加烦躁,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者可能出现抑郁。
在戒断症状的任何阶段,一旦恢复服药,情况就会显着改善。
4、精神依赖:
精神上的依赖表现为一种渴望感。
5. 受抚养人的行为特征:
决定依赖者生活方式的行为特征是强迫性吸毒。
6.孕妇和婴儿的麻醉依赖
孕妇使用麻醉品对胎儿有害,易导致死产、早产、婴儿体重过低药物滥用造成的药物依赖性包括什么,新生儿死亡率达2%~5%。
由于孕妇滥用麻醉药品,胎儿在子宫内就产生了生理依赖性,出生后出现戒断症状。
4. 诊断
(1)阿片类药物滥用
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即可诊断为阿片类药物滥用:
1.病理用药模式。
2. 使用阿片类药物对工作、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3、至少1个月。
(2)阿片类药物依赖
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可诊断为阿片类药物依赖:
1. 已符合阿片类药物滥用标准。
2.如果出现耐药性,必须显着增加剂量。
3.出现戒断症状。
同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对诊断具有辅助意义。
体格检查发现:①针尖状瞳孔②沿静脉的皮肤色素沉着③新鲜或陈旧的注射疤痕④呼吸频率减慢。
纳洛酮诱导试验可以帮助诊断。
(3)阿片戒断症状
诊断阿片类药物戒断症状基于以下三个标准:
1.长期大剂量使用阿片类麻醉药。
2. 停药或减少剂量时,出现以下 4 种症状: ① 流泪 ② 流鼻涕 ③ 瞳孔散大 ④ 体毛倒立 ⑤ 出汗 ⑥ 腹泻 ⑦ 打哈欠 ⑧ 血压轻度升高 ⑨ 心跳加快 ⑩ 发烧 ①失眠。
3、上述症状并非由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引起。
(4)阿片类药物过量:
阿片类药物过量的三联征:瞳孔缩小、呼吸抑制(每分钟 2 至 4 次)和昏迷。
5. 治疗
(一)排毒
治疗的核心是脱离,这是在隔离环境中进行的。 常用的排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冷火鸡法:强力戒断,让戒断症状自然发展并消退。 同时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和身心支持。
2.美沙酮替代减少法:以美沙酮为主要药物进行替代减少。 由于它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没有毒害作用,因此又称为美沙酮维持疗法。
3、可乐定解毒法:可乐定是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有效解毒治疗方法。 但只能用于轻度依赖的患者。
(2) 美沙酮维持治疗
美沙酮维持治疗是最后的补救措施。
在美国选择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标准:①年龄16-18岁以上②二吗啡依赖史超过1-2年③2次戒断治疗失败
(3)纳洛酮预防复发治疗
纳洛酮是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 对于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经过解毒治疗并消除身体依赖后,给予阿片类药物拮抗剂——纳洛酮与阿片受体结合。 如果依赖者再次使用阿片类药物,则不会产生愉悦感,而会感到愉悦。 复发的可能性降低,不再有强烈的寻药行为。
为了防止复发,纳洛酮具有三个优点:
① 作用持续24小时
②口服方便
③副作用轻微。
第二节 中枢兴奋剂
1.可卡因
(一、概述
可卡因是由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古柯属或其他古柯树的可可叶生产的。 几个世纪以来,当地土族人一直通过咀嚼古柯叶来增强耐力和幸福感。
(二)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能产生兴奋作用,应用后可产生幸福感、欣快感。 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震颤或强直性惊厥。
2、心血管作用:小剂量可使心率减慢; 中等剂量可使心率过快; 大剂量静脉注射可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3、对骨骼肌的作用:对增加肌肉收缩没有作用。 它只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掩盖肌肉疲劳的感觉。
4、对体温调节作用:可卡因具有明显的生热作用。 过量使用可卡因后,高烧可能是可卡因中毒的重要指标。
5.对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卡因增强交感神经支配的器官对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反应。
(三)施虐者的临床表现
1.可卡因中毒:
可卡因中毒是可卡因滥用者或依赖者故意追求的一种欣快状态。
表现:服药后有一种“触电”般的愉悦感觉,自信心增强、欣快感、傲慢感、警觉性增强; 然后可能会出现幻视; 中毒加重时,可出现精神运动性躁动,并可出现判断力。 力量受损、行为障碍、焦虑、抑郁和恐惧; 有时会出现急性惊恐发作或幻觉。 躯体症状包括头痛、心悸、心律失常、瞳孔散大、血压升高、出汗、寒战、恶心呕吐等。
可卡因中毒通常具有自限性,通常会在 48 小时内恢复正常。
2. 可卡因戒断综合症
其基本特征包括出现情绪障碍(如抑郁、烦躁、焦虑)、疲劳、失眠或过度睡眠、精神运动性躁动,以及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药或减少用量后停止使用可卡因。使用可卡因。 后来上述症状持续了24小时以上。 可能伴有偏执想法和自杀想法。
3.可卡因谵妄
基本特征:摄入可卡因后24小时出现谵妄,情绪不稳定,出现幻触和嗅觉,通常伴有暴力或攻击性行为,需要克制。
4.可卡因妄想
主要临床表现为停用可卡因后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为被害妄想。
(4)诊断
1.可卡因中毒:
诊断标准:
① 近期有吸食可卡因的历史。
②出现适应不良行为改变:如欣快感、打架、夸张、警觉性增强、精神运动性激越、判断力受损、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等。
③ 使用可卡因1小时后出现以下症状中的2种:
A。 心动过速 B. 瞳孔散大 C. 血压升高D. 出汗或发冷 e. 恶心、呕吐 f. 视觉或触觉幻觉。
④ 没有任何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
2.可卡因戒断综合症:
诊断标准:
①长期(数天或更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药,或减少可卡因的使用后,出现情绪障碍(如抑郁、烦躁、焦虑),且至少有一种出现以下症状且持续时间在停药后24小时以上。 a 疲劳,b 失眠或睡眠过多,c 精神运动性激越。
② 不是由于任何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
3.可卡因谵妄:
诊断标准:
① 使用可卡因后 24 小时内出现谵妄。
② 不是由于任何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
4.可卡因妄想:
诊断标准:
① 停止使用可卡因后不久出现一系列器质性妄想症状。
②主要临床表现为被害妄想。
③ 没有任何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
(五)治疗:
可卡因滥用者的治疗重点是身体缓解和心理康复,后者是戒除可卡因的关键。
1. 可卡因中毒通常具有自限性,可能无法治疗。
2.可卡因妄想和谵妄可以对症治疗:
①因兴奋、激动而出现激动或暴力行为——氟哌利多或氯丙嗪。
②紧张、焦虑者——可服用少量地西泮或抗抑郁药。
2.安非他明
安非他明具有强大的中枢兴奋作用和外周α、β拟交感胺作用。
其临床表现为急性中毒、烦躁不安、头晕、震颤、反射亢进、多言、烦躁、无力、失眠、欣快等。 严重者可出现精神错乱、性欲亢进、焦虑、烦躁、谵妄、偏执幻觉等。 或恐慌状态。 慢性中毒表现为体重减轻和精神异常(多为幻觉和妄想,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与可卡因滥用相同的诊断可能包括安非他明中毒; 安非他明戒断综合征、安非他明谵妄和安非他明妄想。 诊断标准与可卡因相同。 但应注意可卡因滥用的识别。 鉴定可以基于病史、尿液和血液毒理学测试。
治疗与可卡因治疗类似。
第三节 巴比妥类药物
一、概述
巴比妥类药物于1903年投入临床使用,在催眠镇静药物中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者数量较多,临床对该药物存在大量依赖。
家属多选择作用持续时间中等的药物,如异戊巴比妥、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等。
2.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可抑制大脑皮层的运动区,产生镇静、催眠作用; 大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会使感觉迟钝并减少活动,导致困倦和睡眠。
2、其他作用:具有抗惊厥作用; 较大剂量可影响延髓,减慢和增加呼吸深度; 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呼吸抑制和低血压。
3. 施虐者的临床表现
1. 宽容度
人体对巴比妥类药物具有耐受性。 酶诱导的药物沉积速率增加是巴比妥类药物耐受性增加的主要机制。巴比妥类药物与麻醉剂和酒精具有交叉耐受性
2.精神和身体上的依赖
对巴比妥类药物的依赖性随着药物滥用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需要持续使用大剂量。 突然停止用药会引起戒断反应。
3.戒断症状
巴比妥依赖性症状很严重。
症状:突然停药或明显减少剂量后12~24小时内,出现厌食、身体虚弱、焦虑和失眠,随后出现四肢大幅度震颤。 停药2~3天后,戒断症状达到高峰,包括呕吐、无法进食、身体虚弱、体重急剧下降、心动过速、头晕、血压下降、四肢震颤加剧、抽搐等。全身肌肉萎缩,以及癫痫大发作。
4.巴比妥中毒
① 急性中毒——误食或自杀未遂,一次性吞服大剂量巴比妥类药物所致。 服用通常口服剂量的5~10倍可引起中度中毒; 超过15~20次可引起严重中毒。
②慢性中毒——一般症状有嗜睡、思维和联想困难、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差、情绪不稳定、兴奋易怒等。
4. 诊断
慢性巴比妥中毒通常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诊断标准是:
1.详细病史查询
2. 典型临床表现
3.血液和尿液中巴比妥类药物的检测。
5. 治疗
由于巴比妥依赖性戒断症状很严重,因此通常需要住院治疗。 治疗包括戒毒和心理康复。
(一)戒毒:
1、首先用长效苯巴比妥替代原来的中效药物。 替代原则:一是肌肉注射苯巴比妥,不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稳定替代剂量,维持1~2天,然后减少剂量。 减药过程中,如出现明显戒断症状,需立即注射苯巴比妥,待病情稳定后可缓慢减量。
2.减量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体液、电解质的平衡,加强营养补充,鼓励患者多食、多起床。
3.苯巴比妥用完后,患者会长期出现慢性戒断症状,可能导致孤独、抑郁等,可选用抗抑郁药物。
(2)心理康复:
住院期间应立即进行心理治疗。 出院后,应将患者转至康复机构,帮助恢复体力,增强戒毒意愿,解决实际心理问题,适应无毒生活方式。
第四节 维生素和药物
一、概述
维生素是人类和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临床和日常使用最广泛的维生素是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和维生素D。
2.药理作用
维生素的药理作用比较复杂。 这里我们仅简单介绍一下各种维生素的主要功能。
1、维生素E:是一种在脂肪、油类食品中表现良好的抗氧化剂,也是婴幼儿食品的营养强化剂。 可减少动脉硬化,抗衰老。 它还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血液中自由基的作用。
2、维生素A:促进生长发育,维持夜视功能,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预防各种上皮肿瘤的发生。
3、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含量最丰富的维生素。 它可以降低血液胆固醇,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具有抗癌作用,有助于防止亚硝胺(致癌物质)的形成,治疗和预防感冒,被推荐为预防和治疗SARS感染的主要保健药物。
4、维生素B族:有20多种,具有增进食欲、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5、维生素D:是类固醇的衍生物,主要与钙、磷的吸收和代谢有关。
3. 施虐者的临床表现
1、滥用维生素C会削弱人体免疫力。
2、孕妇服用大剂量维生素A对胎儿有害,易导致胎儿面部、头部、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等先天缺陷或畸形。
3、滥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可引起过敏反应; 长期大剂量应用维生素B12不仅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过敏性休克,它还能帮助病毒DNA合成,促进其生长。
4、盲目大剂量服用维生素D,会引起低烧、烦躁、肝肾损害、骨质硬化等。
5、盲目大剂量使用维生素A,会出现脱发、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等症状。
4. 防止滥用
1、维生素是参与人体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六种营养素之一。 它们是维持生命的元素,是我们绝对不能缺少的有机化合物。
2、体内缺乏维生素,会引起物质代谢紊乱,影响正常生理功能。
3、维生素过量滥用,不仅造成药物浪费,还会造成维生素之间的不平衡,影响机体正常功能,严重时可导致中毒。
4、维生素最好通过食物补充。 如果需要特殊补充,一般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第五节 常用镇痛药
一、概述
常见的镇痛药一般是指解热药和镇痛药。 如阿司匹林、安乃近、扑热息痛、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在临床上应用和供应广泛,容易滥用。 虽然对这些药物的依赖性不像麻醉性镇痛药那么强烈和顽固,但滥用它们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2.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解热镇痛消炎药可使发热者体温降低,但对体温正常者作用不大。
2、镇痛作用: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镇痛作用,对各种剧烈外伤性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关节痛、痛经等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它不会产生欣快感或成瘾性,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3、抗炎作用:表现在控制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它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治愈疾病或阻止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3. 施虐者的临床表现
虽然滥用普通镇痛药不会造成心理、家庭或社会问题,但如果使用不当,仍会对个人生理和生活方式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长期滥用者。 有些生理损伤甚至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1.急性毒性反应:
一次用量过多,可引起急性中毒; 长期滥用还可因蓄积而引起急性中毒反应。
表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力和听力下降、胃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消化道出血、大量出汗、高烧、脱水、虚脱、血压下降、谵妄、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2.过敏反应:
过敏体质的人在服用阿司匹林、安乃近、吲哚美辛等药物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可能出现皮疹、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水肿、哮喘(阿司匹林哮喘)等症状。 严重者可因喉部水肿而窒息。 吲哚美辛和阿司匹林也有交叉过敏反应。
3.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厌食、上腹部不适等,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4、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导致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非那西丁可引起血尿、少尿或无尿(也称为镇痛性肾病)
6.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可能会出现出汗和体温调节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有时会导致头痛、头晕、嗜睡、昏迷和精神错乱。
7、对胎儿的影响:
可引起流产和虚弱畸形。
8.与其他药物的干扰
水杨酸盐与双香豆素抗凝药、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等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其作用或毒性。
4. 治疗
治疗原则是立即减少或停止使用此类药物。 它的依赖性比阿片类麻醉品更容易戒除。 但对其滥用和预防措施的估计还远远不够。 因此,不应放任此类药物的滥用,因为它们危害较小或更容易戒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