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 > 人群 > 中老年健康

中老年健康

辛亥革命中的背景因素有三点要帮到你

2024-04-04 09:02:37中老年健康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背景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三点:

1911年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一、清政府的严酷统治与社会上的反清思潮

清朝建立后,表面上采取了“为民立太平、共享太平”的口号。 事实上,它是通过(1)拉拢、(2)高压、(3)屠杀、(4)奴役【注1】等政策和手段来吞并、兼并国家。 用来达到专制统治的目的:

(一)笼络人心、诱导人心

为了笼络人心,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以下措施:比如为明思宗举行葬礼,用皇家礼仪追赠宗室大臣的逝世等。 朱家贵族依然仁慈拥护,文武服饰也维持着旧制。 他们修改官制,用汉、满来控制人心。 另外,他们约束人才辛亥革命的背景,奖励文学,礼待儒臣,编撰《古今图书集》和《四库全书》,以名利利诱、官利利诱,麻醉人心,防止民族矛盾激化。冲突。

(二)高压政策,恩威并举

清政府安定了明朝民众后,采取高压和心计,严令戴发,禁止明制,更换衣服和旗帜,考验汉人的服从程度。 还有一句警告语:“保头不保发,保发不保头”。 更有什者,他们侵入田野,并用标志来标记,这就是所谓的“圈地”。 消灭反抗势力,用严厉的刑罚杀害皇室及忠于明朝皇室的人。 各省要道都驻有重兵监视百姓,百姓的愤怒长期留在心里。

(三)屠杀和处决惨不忍睹

为了巩固北方的局势,清朝统治者进军长江流域,希望摧毁明朝最后的挣扎。 “扬州十日”期间,有超过80万人被​​屠杀,许多人被绑架、扔进井里、河里,或烧死、绞死。

辛亥革命背景影响_辛亥革命背景经过及意义_辛亥革命的背景

“嘉定三惨案”连续三天。 城内死亡约9700人,城外死亡7500多人。 “文学监狱”滥杀无辜的行为尤为残忍。 康熙时期,庄廷的《明史稿》、戴名时的《南山集》、方小标的《云贵志》。 雍正年间,有查思廷、卢留良之狱,谢其石注《大学》,卢生升编《通鉴》等,均被认为是思想猖獗、肆意妄为,为纠正这种思想而撰文。法律。 乾隆年间,文牢尤为盛行。 胡中藻的《见墨盛世朝》诗、徐树奎的《正德杯诗颂》、沈德潜的《黑牡丹》诗、王锡侯刻的《紫观》二书、乌梅村的不当诗,都受到了处罚。 他的文学网络严密,犯罪网络极其精细。 一旦被举报,往往会被判多项罪名,而且屠杀极其残酷。

(四)奴役人民、掠夺人民

清政府屠杀奴役人民,利用奴隶供清朝贵族享用。 所谓“满汉一体,无差别”,只是一句“口头禅”。 政府不仅税收丰厚、严厉,而且官员也腐败、敲诈勒索。 他们利用中国圣贤的学术知识作为镇压的工具,利用科举制度耗尽他们的智慧和技艺。 他们还用八篇文章来困住人才,扼杀他们的精力,以麻醉士人,巩固他们的统治权力。

总之,一方面,清政府运用政治技巧来争取政策、笼络民心。 另一方面,他们用武力和高压政策来镇压反抗、压制思想。 双赢和高压两种手段并用,防止满汉混杂,制造种族界限。 在“屠杀与奴役并存”的政策下,民生衰退,危机四伏。 于是,民族仇恨加深,反清运动伺机而动。 并上升。

反清运动是充满思想和自觉的。 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党派是反清的,农民是反清思想的。 各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封建王朝的压迫。

二、列强的侵略与中华民族的危机

清政府的政治腐败,为外国列强侵略中国提供了良机,下文论述:

(一)失地赔款、丧权辱国

1842年,英国利用鸦片事件引发鸦片战争,制定了《南京条约》,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平等外交政策。 1844年,分别缔结《中美条约》和《中法条约》。 1865年,英国趁太平天国运动之机,以“雅乐船事件”袭击广州。 一年又一年,法国人以传教士被杀为借口,两国组成“英法联军”,再次陷入广州。 《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缔结。

1860年,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 同年,重新订立《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也承认英国对缅甸的最高宗主权。 1890年,根据《中英印藏条约》,清政府承认哲孟雄为英国保护区。 这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施加的一系列枷锁。 此外,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缔结了《马关条约》。 从此,列强欺凌中国的趋势不再是割地、赔款、贸易,而是进入了国际帝国主义共同灭亡中国的阶段。

辛亥革命背景经过及意义_辛亥革命的背景_辛亥革命背景影响

本来,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战役和“中法战争”都是外国列强入侵的。 清政府不得不临时调集军队和将领来应对局势,甚至取得了一些战斗的胜利。 国际帝国主义并不知道中国的长期侵权行为。 弱点。 几乎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清政府的新北洋舰队就被全军覆没。 赔偿和和平请求接踵而至,这是不可避免的。

(2)清廷平庸,列强分裂。

这时,列强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清朝是无知的、无能的、可欺的。 他们趁势攻击中国。 一方面,大量剩余资本投入中国,以获得中国的政治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他们竞相在中国大陆建厂,让中国农村经济彻底失去承受能力。 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第一步解除了中国的政治和国防武装,第二步解除了中国的经济和国防武装,特别是分治政策,最终形成了大国势力范围的划分,使中华民族灭亡的危机迫在眉睫[注2]。

(三)皇权,称霸中国

大国势力大致如下:俄罗斯租借旅顺港、大连港。 英国继先例后,强行租借威海卫,要求长江流域所有地区不得租借给其他国家,并延伸至九龙半岛。 法国被迫租用广州湾,在中国西南地区拥有势力范围。 德国势力延伸至山东并借用广州湾。 日本也不甘示弱,要求不得将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租借给其他国家。 综上所述,俄法联军从北向南包围中国,英国从东向西渗透,日本向东南移动,德国占领首都。 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都对中国划定了势力范围。

(四)大门敞开,人人受益

1899年,美国发表《中国门户开放宣言》,旨在宣告所有国家在中国享有平等的商业机会,保护中国行政主权的完整,打破各国势力范围的垄断,扭转世界经济格局。变成“互利互惠、相互制约”,使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受阻碍,形成“都利益”的局面。 从此,中国成为一个“公共市场”,并转变为国际公寓殖民地的地位。

1900年,义和团运动导致英、法、德、意、奥、俄、美、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清政府彻底投降,丧权辱国,缔结《辛丑条约》。 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3、外部连连失利,内部政治失利

清朝对外软弱无能,割地赔款; 对内腐败、剥削、残暴,挑起民族革命是必然结果。 国内政策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它依靠封建政权的优越政治力量,大力屠杀异己,重新树立民族壁垒。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清政府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少数民族官员手中。 他们可以不劳而获,丰衣足食,掠夺人民的田地,过度征税,造成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正是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帝国主义大势力乘机侵略和破坏了中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