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养生运动心得
学习太极的心得
太极拳以“用意不用力”为主的旧功拳,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健身拳术。但不等于不具有攻防含义,它和其它拳术一样,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因此攻与防仍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太极拳运动的最高阶段表现形式。所谓攻,就是指太极拳运动员和对方搏斗时,打击对方的活动;防,是指太极拳运动员和对方搏斗时,防御对方的攻击活动。所以太极拳运动,特别是太极推手;就是围绕着各种攻防动作,组成没有固定程序和范畴的搏斗动作。一旦进行实战,除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外,还有打、踢、拿、摔等攻击方法;架、格、闪、挂、扣等防守方法。在攻防过程中,还讲究攻防的战备战术。如“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彼实则避之,彼虚则击之”。随机应变,攻防转化自然,运用自如。由此可见攻与防是对立又统一的。进攻、防守、再进攻、再防守,攻中有防、防中寓攻的辩证关系,对提高运动员攻防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开始学太极拳,老师一定教诲要放松,但是因自己思维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怀疑太极理论的真实性,往往产生不用力、劲等怎么能把人轻松的扔出去,所以在练拳时手臂用着僵硬的力,结果造成全身紧张,各关节转动不圆,每个动作为了好看而故意摆姿势,从练拳劲路上分析产生了断劲,和外家拳没有什么两样,与健身和技击不利。
首先,学拳开始,动作要规范,每一势要做到位,通过摆好姿势检查脚手是否和身体正中线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产生的合力为原则,通过把脚手骨骼调节顺,便于保持攻防最佳间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外形带动身体转动划圈,注意外三合的协调配合。
其次,当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外三合基本能协调配合后,意念开始以身体带动外形练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于身体,身体通过节节贯穿保持气血传递,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有蠕动感,使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能够转动,手落下时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挂了一件服装,袖子下摆自然,如无垠树上挂着三尺罗衣,随风荡漾。手臂上摆时,手指向上,手臂尽量和身体中垂线保持平行,身体以脊柱为轴保持左右对称,上下协调,能通过身体把圆圈转出来,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转圈,并且通过身体传递,下至脚底甚至穿过地下循环再反传至头顶而完成身体大循环即大周天,有利于气血流畅,能很好的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对防身技击更有实效性。
最后人才能在一种自然态中练拳练功,一切功夫都体现在日常练拳当中,如拳论中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如书法行书到草书的过渡,要的是一种气势,也体现了拳道的一种艺术,从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实战中,一切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不和对方有一丝的抵抗,一有对抗就转动变化,而意识始终在先,始终在松空中控制对方,才能做到发放人随心所欲。
练武术练的是对自已身体的敏感程度。有二层意思:1,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敏感,可以灵活支配自己的肢体,2,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当受到外界打击时,身体会自发的作出动作规避伤害。这就需要大量的练习。
人是一个重心支撑体。
前不久看了一个叫功夫天下的论坛和徐世煕网站。其中有很多关于功夫和太极拳和论述,看后感觉受益很多。
关于太极拳:很有争论,自己也知道练的是太极操。徐老师的这就是太极拳的视频一下子让人明白了。棚捋挤按,以前看都不看的东西,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也说明徐老师是有很多体会的。
基本功很重要,招式是下架子,必须要靠基本功才能发出来。这些基本功包括:力量,速度,稳定性。最起码的练习:站桩,俯撑之类。不管练什么,基本的东西都要有。
有了点进步,别显摆。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没功夫,别人会忽略你。别给自己找麻烦。
老师的悉心点拨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招法既体现了武打的技击性,又体现了其本身的艺术性。它要求顺随舒适,以柔见长,自然轻灵,松沉圆满为宜,而又强调用意不用提力,动则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伸屈刚柔,于似松非松之间,当达到一定程度,须求意与气结合,即在有意无意之间。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学太极拳,应该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强体、以武养神。让“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口号从我做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学习杨氏太极拳心得体会
◆ 传统太极拳有独特的保健、养生益寿之功效太极拳与人的气血、经络、骨肋有着密切关系,习练传统太极拳讲求身体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无刚烈、无高难动作,以松、柔、圆、缓行功盘拳。久练者能达内外双修,修身修心,遇事心态平和,心胸宽阔、开朗。舒理脏腑,经络畅通,血气无阻,虚实之间,内求静定,直运练气,通透周天。让人从身到心得以静化与超然,人体阴阳平衡,获得健身、养身、益智、延寿之功效。 ◆传统太极拳有神妙击技之功效久练者能固丹田之气,能以四两拨千斤的能力达到攻与防,临危之时不惧危。 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 传统太极拳有各种流派(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其中龙以杨氏太极拳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颇高,传承和发展较好。杨露禅创立杨氏太极拳,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浦代代相传。宗师杨澄浦的正传弟子中的佼佼者,一代太极拳名家李雅轩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一位将杨氏太极拳带入四川。传于女婿陈龙骧,女儿李敏弟,成为第五代杨氏传人。卿圣德拜陈龙骧、李敏弟为师,成为他们的嫡
浅谈太极拳的养生与健身原理
太极拳是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喜爱的一项健身运动,其健身作用,已经被很多实践所验证,那么太极拳的健身原理有哪些呢?
1、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由于汗毛变懒、汗遥壅塞、肌肤的通透性弱化,人体内脏分泌物、沉积物以及病毒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阴阳温热失衡,这样那样的疾病便会不染自生。而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比一般不练拳的人较好地保持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内分泌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大病不长。
2、呼吸方式科学。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歌唱家的唱歌,吹奏家的吹奏等等也都强调腹式呼吸。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的体质强弱的标志。再者,太极拳运动是有氧运动,所有的有氧运动项目都有良好的健身效果。
对太极拳的感悟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话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相随,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实分明,连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示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可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的风格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围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啊成。练习时要求:虚灵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是钢非钢,极为沉重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以旋宛转肩,旋转胯,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
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兼以各家并存,《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转》。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还有观赏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为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模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太极拳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的拳理拳法中逐渐完成的。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太极拳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太极拳在漫长的进步过程中日臻完善。人们也开始注意和重视太极之美,为其所吸引。习练者为追求其中之美而持之以恒,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也在潜意识中慢慢发挥功效。练习的人逐渐体会和掌握太极美学之精华,使自己处于一种身心娱乐的氛围之中,是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以及广泛的发挥空间。“气”是太极拳美学的标准,“气”在武术领域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无法指出他具体的存在,但他在太极拳中的表现很重要。世界上生息万物就是“气”,演绎变化的结果,《太极十三势歌》曰:“气启蒙身躯不少滞”。太极拳讲究意气相连,行随意到,气到劲到,劲到力到。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指出:“太极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全在根”。1要求刚柔相济,这种相济并非简粗加或反复交替,而是将刚与柔巧妙糅合在一起,做到“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2“千变万化有我运,下体两足号根基。”3步者,来,乃根基运动之枢纽也!4其根在脚发于腿,5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太极拳中“根”的重要性。所谓“根”就是我们所说的步伐,步法,在太极拳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太极拳除少数腾空动作以外,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在下肢的支持下完成的。在移动过程中也要先使重心平稳过渡,脚下不能晃动。在这种支撑状态下,太极拳形象的比喻为“根”。意即脚如“树根”深入地下,使身体这棵大树获得稳定。另外,太极拳在养生方面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有研究证实,经常练太极拳可以有效地增强人的下肢平衡力,改善下肢的柔韧性即关节灵活性。发展肌肉力量,增加肌肉耐力,这对预防下肢肌肉萎缩和各种关节活动障碍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阶段,发展太极拳的社会意义更加明显。
谈谈线上学习太极拳的感受?
我是一个学习太极拳时间五年学龄的学员,而且是从零开始,在此之前我从未学过任何武术、气功之类的东西。
但通过几年的学习,对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功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精神状态、身体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初步体会到了太极拳的奥妙之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学练太极拳的一些体会:
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学习太极拳的,但是我想既然学习了就要认真去学、去练。我的工作比较忙,所以整天下班回家腰酸背疼,颈椎痛的直不起头,坐下后站不起来。
可在练习太极拳三个月后,在单位上一整天的班回家腰、背、颈竟然不疼了(当时只练到预备式、随息放松)。说实话这时我还有些怀疑这是否和练太极拳有关,但后来一些功效的显现让我彻底相信了它的真实性,这的确是太极拳的功效。三周后睡眠改善。
扩展资料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太极拳运动思想入静专一,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对处于高度思维紧张,尤其是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们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和平衡。太极拳通过以意导体、意念关注引发生理变化,与气功、坐禅的意守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太极拳柔和协调的动作,会促使血管弹性的增加,血管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长期锻炼,可以防止高血压和血管硬化。
3、打太极拳常常伴随深长的腹式呼吸,要求做到“气沉丹田”,加大腹肌和膈肌的活动。由于腹压有节律,不仅增强了肺换气功能,还促使血流加速、改善血液循环状况,加强心肌营养,为预防心脏疾病和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3、太极拳要求立身端正、步法稳健,动作轻灵,会使人养成良好的身型,锻炼有力的下肢,提高关节、韧带的灵活性、柔韧性,这对保持青春、防止衰老发挥良好作用。衰老往往先从腿部开始,相当多的老年病是由于磕跌造成,而练太极拳可大大增强腿部的稳定性,防止磕跌。
关于太极拳养生运动心得和体育太极拳心得体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运动冬季养生药膳
- 下一篇: 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