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运动养生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什么
主治:头项强痛,痔,疟,狂,癜疾,目黄,泪出,腰脊痛及运动障碍,两目胀痛,半身不遂,足小趾等处疼痛等症。
十二经络的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
为什么那么严重会生病
人为什么会生病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自古中医就对这个最本质的问题有精辟阐述。 《左传》——病由鬼、食、蛊所致 《左传》记载着两个非常有名的医家故事,一个医家叫医缓,一个医家叫医和。在说到人为什么会得病这个问题时,医和认为,人得病的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鬼病),二因食而得病(食病),三因蛊(gǔ)而得病(蛊症)。 所谓的鬼病,指的并不是鬼神之意,而是因果,从因果上说,人有什么样的不良生活状态、什么样的不良习性,就会引发什么样的疾病。 因食而得病,顾名思义就是饮食不当、不节引发疾病。 还有一个是蛊症,就是被迷惑之病。《左传》里讲一个国王得了一种病,当时医和就说,这是蛊症,因为你太过分地接近女色、纵欲过度所致。国王反问:“难道就不能接近女人了吗?”医和谈了一个很深的道理,他说不是不能接近女人,而是要分时间和地点。女子为阴物,跟女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在晚上,而且应该是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个时候阳气将尽,阴气正盛,所以男女在一起可以“采阴补阳”,对养生有好处。从社会学上讲,“淫”会损伤人的肉体和灵魂,所以我们民间常说的“万恶淫为首”是有一定道理的。 《黄帝内经》——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黄帝内经》这部经典的医书也对人为何得病进行了归纳。《黄帝内经》认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意思就是人得病就两种原因,要么得于“阴”,要么得于“阳”。 得之于阳中的“阳”指的是风雨寒暑,也就是说天地间的不正常的气候会造成人的疾病。如果天气原本邪气盛,你的身体此时又正值虚弱,就会得病。 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得病的大多为壮年之人,而老人和孩子患病的却很少,这很能说明问题,就是现在的壮年人日常生活大多不规律,饮食起居混乱;而老人和孩子却多是生活有序。《黄帝内经》里讲,“冬不养藏,春必病温”,就是冬天藏精藏得不够,也没有养好的话,到了春天的时候,流行病就一定会找上你。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这种得于阳的病是外感,是天地自然变化所造成的病。如果我们平素注意养护好身体的话,这种外感之病是可以避免的。总之,我们来谈养生,就是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 《黄帝内经》提到的人得病的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得于阴者。所谓“阴”是什么呢?就是三点:“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饮食法地道 《黄帝内经》认为:饮食应该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法地道”就是人的饮食应遵循节气变化。人吃东西要按节气规律去吃,吃应季食品,这样才是最合理的养生之道。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冬天也可以吃到美味的西瓜,可西瓜性寒,按节气规律应该在夏季享用,以中和暑热,平衡阴阳;而在冬季食用,寒上加寒,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就不是传统文化提倡的法地道。现代生活中这种不法地道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居处法天道 所谓“天道”,就是日升月落,也就是昼夜。居处应法天道,是说天亮了人就应该起床,人自身的阳气和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如果老睡懒觉的话,人就会没精神。天黑了人就应该睡觉,使阳气得以潜藏,用阴气来养阳气。这就是居处法天道,要求我们遵循着阴阳四季和昼夜寒暑来合理地安排个人的起居生活。 我们现在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居住的房子犹如悬在半空中的“鸽子笼”,常年与空调相伴,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得居处病(空调病)。很多人在周末度假的时候都会去郊区的平房或者四合院里住上两天,觉得很舒服,原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可以接近地气,打开窗户就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推开门就可以走到院子里晒晒太阳,这都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的有益行为。 ◆制喜制怒 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也会造成很多疾病。一个人的情绪波动不能太大,中医讲:过喜则伤心,过恐则伤肾,过怒则伤肝。所以大的情绪波动就会造成人体内五脏六腑的损伤,导致人生病。 《伤寒论》——病为“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所致” 到了汉代时,中国出现了一本更加奇特的医书——《伤寒论》。《伤寒论》把生病的原因归纳为三条: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和外伤。 经络受邪会造成脏腑的损伤,导致人生病。人体经脉不通畅,会形成四肢九窍的血脉壅塞不通,人体内就会产生病变。外伤就是一些外因所致,像房事、刀伤、虫兽所伤等。 现代中医——病由六淫所致 现代中医将人生病的原因归为六淫。这里的“淫”不是淫欲,而是过度的意思。六淫就是六种过度的行为。 第一淫是疫疠。疫疠就是前面《黄帝内经》中谈到的“阳”的问题,也就是天地自然中的风雨寒暑对人体造成伤害所导致的疾病。 第二淫是七情,也就是我们先前所说的情欲、情志过度会使人得病。 第三淫是饮食、劳逸。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就会导致疾病。劳逸分过劳和过逸两个方面。过劳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这个不必多言。那么过逸呢?难道安逸的生活也是造成人生病的原因吗?实际上,现代人得病跟这个“逸”字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现在吃得非常有营养,居住环境也挺好,元气就应该很足,就不该生病。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如果老不运动的话,就会损耗元气。因为人吃下的这些有营养的物质在脾胃消化后,一般会分成三部分去输布:一是会把最好的营养成分输送给心和肺;二是支持脏腑运动;再有一部分就是补充到肌肉、腠理当中。如果人老不运动的话,皮肤腠理的开泄功能就会削弱,造成皮肤腠理或者经脉的不通畅,这些营养物质不能宣泄出去则形成湿滞,人体会多调一份元气上来化湿气,也就是在逐渐损伤元气,元气不足就会导致人生病。所以人的生活过度安逸也会造成疾病。 第四淫指外伤,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再赘述。 第五淫是痰饮。中医里有个很特殊的词叫做痰饮。中医认为“鱼生火,肉生痰”。痰就是湿气的凝聚,如果湿气凝聚起来老不能被运化的话,就会造成血液黏稠、经脉不通畅,甚至血栓等情况。那么,中医里边的饮是指什么呢?饮就是水饮,水宣泄不出去的话就会在人体内造成肿胀,比如像脾虚的人会出现虚胖这类症状。痰饮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伤。中医里讲像精神疾病,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痰饮闭塞所致。 第六淫是瘀血。像癌症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重度的血瘀之病。我们体内的一些瘀血不能化解的话,就会造成很多的病变,损害健康。 笔者——病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和滥服药 所致 笔者认为现代人得病大多跟以下四个原因有关: ◆情志不遂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经常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的生活状态中,很容易造成身体内的瘀血。中医认为,人的疾病跟气血相关,气血不畅就会得病。比如现在的妇女很容易患乳腺或者子宫的疾病,从中医角度讲,这就是情志不遂所致。如果经常情绪不舒畅,气老壅在上面,那么她的乳腺就很可能会出现问题。患乳腺疾病的女性,性格多偏于暴躁,心高气傲,脾气偏大。另一种情形是性格偏郁闷,经常不开心,火发不出去,气血下行,聚集在子宫内形成凝滞,最终引发子宫肌瘤一类的疾病。 ◆饮食不规律 暴饮暴食、胡吃海塞,因饮食不规律而引发疾病。自古以来,中医十分注重饮食养生,“早晨一定要吃好,中午一定要吃饱,晚上一定要吃少”。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晚餐当正餐,吃完饭后又不运动,于是带来一系列疾病。饮食不规律,吃撑着了,就会伤脾;一会儿饥,一会儿饱,让人的脾胃没法儿适应,就会得胰腺病或糖尿病。 ◆缺乏运动 多运动可以把我们身体内的湿气化掉,是保持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现在我们生活富足了,很多人说自己挺注意锻炼的,经常到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在跑步机上跑步是有问题的:首先跑步机会消减掉很多脚上的作用力;第二个问题出在我们所穿的运动鞋上。现在的运动鞋是根据脚的承受力来设计的,相对符合脚的生理科学,甚至为了让脚更舒服,让人弹跳得更高,还加了气垫;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现代的运动鞋大大削弱了人脚对大地的感知,感觉越来越麻木。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 现在很多公园都设有小石子铺的路,很多老年人喜欢光着脚去踩,这就是很好的养生锻炼。我们脚上有大量的穴位,这些穴位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经常疏通它们大有好处。运动也有一个得法不得法的问题,所以建议以后大家锻炼还是多在户外,在室外跑步,鞋也没有必要穿特别高档的,多让你的脚接触地面。记住,在健身房里锻炼的不是经脉,而是肌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平时既要多运动,同时也要注意运动要得法。 在跑步机上跑和在户外跑效果截然不同。在户外跑步锻炼的是膀胱经。俗话说:人老腿先老。其实首先老的就是膀胱经。膀胱经对人体来讲非常重要,它起于睛明穴,沿人体后部走到我们的最小脚趾的外侧,人体整个后背、腿后部的问题,都是由膀胱经来决定的。膀胱经在中医中称之为足太阳膀胱经,如果膀胱经通畅的话,人的气化功能就好,很多病都可以解决。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跑步、登山还有做爱都可以锻炼人体的膀胱经。这是因为当你的脚使劲往后蹬的时候,抻拉了整个人体后边的经脉,膀胱经就可得到充分的锻炼。如果你没时间出去跑步的话,可以在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使劲地蹬腿,蹬脚后跟,也能使膀胱经得到锻炼。 很多妇女肩背疼,就是跟性压抑有关,由此造成膀胱经的不通畅而致病。所以,治疗这个病,要么这些妇女的老公们多尽尽做丈夫的义务,要么就带夫人经常去爬爬山,跑跑步。 ◆滥服药 现在人只要一不舒服就会找药吃,加上广告的作用,人们动不动就大把大把地吃药,而忽视了人体的自愈能力,造成了许多药源性疾病,而吃错药和过度服药也是造成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疾病的原因之一。 上面分析了这么多种人生病的原因,我归纳为一句话,“现在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道教养生用灯油打过一个比喻:人身所藏之精,譬如油;人身之气,譬如火;其光亮,譬如神。油量足则火盛,火盛则亮度大;反之,则油干火熄而光灭。所以,人身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全。如果贪欲不止,则精竭气散而神亡。 把健康寄托给医生是软弱的,真正的健康源于自我对本性的觉悟。上面我们了解了人为什么会生病,导致生病的原因,下一步就要懂得该如何去爱护自己,如何更加健康地生活。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从头到脚地梳理一下人体的经脉、穴位和养生保健方法。从哪里开始呢?当然是从头开始。 第一章 头部 第一节 头发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 头发的功能 ◆保暖与散热 头发有什么用呢?一是可以保暖,二是可以 散热。散热的功能容易被我们忽略了,其实头一直被我们视为整个身体中被认为最阳的部分,即它的阳气最足,所以需要头发来散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来看一张汉代的画像——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这张图非常有趣,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礼仪规范。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人首”实际上就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而蛇身则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为什么他们的头发看上去很“规矩”?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是不能赤身裸体的,这是礼貌性的问题,我们尽量用服饰来遮盖身体,同时我们的文明程度要在头发上表现。所以在头发上做足了功夫。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手中分别拿了什么。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规矩的“矩”。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男人为什么要拿矩?因为男人要行“方正之道”,男人只要行方正之道,就不会生病。女人要拿规,行“圆融之道”。女人一定要圆融,越圆融越可以自我保护。
足太阳膀胱经能治哪些病?
足太阳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本经腧穴主治“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血,后项、背腰部、骶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强肾的锻炼方法
1. 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抬脚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脚后跟先着地,不要弯曲膝盖。并腿坐于床沿,两手掌对搓至手心发热,分别按在后背腰部,上下按摩腰背肾腧穴,至有热感为止。
2. 将手掌搓至手心发热后,分别放到腰部,手掌在上面上下按摩腰部直至产生热感为止。每天坚持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200下左右。这样做可以起到温补命门,健肾纳气的作用。
3. 首先两手要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手拇指的掌关节突出的部位来按摩腰眼,注意要向内做环形旋转的按摩,渐渐地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度,这样持续按摩大约10分钟,在早、中、晚时段各按摩一次。
4. 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5.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 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足底有许多穴位,如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晚睡觉前可以按揉脚底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之功效。
6.正坐垂足,将一只脚抬起,放在另一只脚的膝盖上翘起;以另一侧的手轻轻握脚,四指放在脚背,大拇指的指腹从下往上推揉穴位,有酸痛感;左右两脚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各推揉1~3分钟。长期按摩对医治肾炎、神经衰弱、精力减退,记忆力减退、手脚冰凉等有很大帮助。
7.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耳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8.将手掌搓热之后,用左手来搓右脚脚心,而右手则搓左脚脚心。每日早晚各这样进行一次,每次擦搓约300下。根据中医的介绍,脚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若能够常常按摩涌泉穴,可以起到益精补肾、疏肝明目、帮助睡眠、强身健体、清新灵神以及防衰抗老的作用。另外,按摩这个穴位还能够有助于治疗肾虚导致的眩晕、失眠、耳鸣、头顶痛等疾病。
9.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廊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扩展资料
补肾的好习惯:
一、定时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如果缺水,一天都很难熬。尤其是如果想要补肾,一定要喝充足的水,有利于体内循环排毒,增强肾的功能性。
二、少盐少油少饮料
摄入过多的盐、油或者饮料会给肾脏造成压力,加重肾脏的负担,尤其是一些功能饮料,刺激成分太多,喝多了没好处。
三、不要憋尿
人的排尿是一种条件反射,取决于膀胱的贮存量,如果强行憋尿,会对膀胱造成损伤,严重的影响肾脏中废物的排出,从而造成肾脏的病变。
四、大便要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
五、避免劳累过度、适量房事
肾脏里蕴藏男人的“精气神”,而房事过度会伤精,体力劳损会伤气,脑力劳损会伤神,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六、警惕药物
现在的一些西药,尤其是镇痛类药物和壮阳药,如果服用过多,都会给肾脏带来伤害,所以在服用时应遵照医嘱。
参考资料:运动养生:9个小运动强肾健体--人民网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疾病?
(一)主治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共67个腧穴(图8-55),主要可以治疗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腰、臀、下肢后侧等部位的疼痛。
图8-55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二)腧穴歌诀
足太阳穴六十七,睛明目内赤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寸半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旁,大杼挟脊第一行,直下风门肺俞长,又厥阴俞与心俞,督俞膈俞俱一行,肝胆脾胃接三焦,肾俞气海大肠乡,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挟脊第二行,魄户膏盲神堂走,譩譆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仍胃仓,育门志室续胞育,二十一椎秩边扬,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到,委中合阳承筋乡,承山飞扬踝跗阳,昆仑仆参申脉忙,金门京骨束骨接,通谷至阴小趾旁。
(三)腧穴
1.睛明
[取法]在目内眦外上方的凹陷中取之(图8-56)。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目翳、夜盲、色盲;急性腰痛。
[刺灸法]嘱病人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禁灸。
2.攒竹
[取法]在眉毛的内侧端,当眶上切迹处取之(图8-56)。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口眼斜;视物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眼睑下垂;腰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治疗头痛和面瘫,可平刺透鱼腰。禁灸。
图8-56
3.眉冲
[取法]从眉头直上,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曲差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
4.曲差
[取法]在神庭旁1.5寸,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1/3与内1/3的连接点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5.五处
[取法]从曲差直上,当入发际1寸处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视物不明;癫痫、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6.承光
[取法]在五处后1.5寸,当五处与通天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视物不明、鼻塞。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7.通天
[取法]在承光后1.5寸,当承光与络却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渊;颈项转侧难。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8.络却
[取法]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之(图8-57)。
[主治]目眩、癫狂痫症;耳鸣、口、鼻塞;项肿。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图8-57
9.玉枕
[取法]督脉旁开1.3寸,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取之(图8-58)。
[主治]头项痛;目痛、视物不明、鼻塞。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0.天柱
[取法]在哑门旁开1.3寸,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的外缘取之(图8-58)。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症;肩背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图8-58
11.大杼(八会穴之骨会)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肩胛痠痛、颈项强急。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2.风门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鼻塞、多涕;项强、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3.肺俞(肺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吐血、骨蒸、潮热、盗汗;皮肤瘙痒、隐疹。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4.厥阴俞(心包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5.心俞(心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癫狂痫症、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心痛、心悸;咳嗽、吐血、胸引背痛;梦遗。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6.督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心痛、胸痛、气喘;腹痛、腹胀、呃逆。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7.膈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隐疹。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8.肝俞(肝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衄血;目赤、近物不清、眩晕、夜盲;癫狂痫症;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9.胆俞(胆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黄疸、口苦、舌干、呕吐、胁痛、饮食不下;肺痨、潮热;腋下肿。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0.脾俞(脾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血、完谷不化;水肿、黄疸;背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1.胃俞(胃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胃脘痛、腹胀、翻胃、呕吐、肠鸣;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三焦俞(三焦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肠鸣、腹胀、泄泻、痢疾;腰背强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3.肾俞(肾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多、遗尿、小便不利、水肿;耳鸣、耳聋;咳嗽少气;腰膝痠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4.气海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腰痛、腿膝不利;痛经、痔漏。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5.大肠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方(约与髂嵴高点相平),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痔疾;腰脊疼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6.关元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或频数、遗尿;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7.小肠俞(小肠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一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59)。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多、疝气;小腹胀痛、泄泻、痢疾;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8.膀胱俞(膀胱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骶骨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59)。
[主治]小便赤涩、淋浊、遗精、遗尿;腹痛泄泻、便秘;女子瘕聚、阴部肿痛;腰脊强痛、足膝寒冷无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9.中膂俞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三骶后孔,当督脉旁开1.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痢疾、疝气、消渴;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0.白环俞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四骶后孔,当督脉旁开1.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白带、疝气、遗精、月经不调;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1.上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2.次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疝气、小便赤淋;腰痛、腰以下不仁。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3.中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便不利;泄泻、便秘;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4.下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小腹痛、肠鸣、泄泻、小便不利、便秘;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5.会阳
[取法]在尾骨下端两旁,当督脉旁开0.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带下、阳痿;痢疾、泄泻、便血、痔疾。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图8-59
36.承扶
[取法]俯卧位,在臀横纹中央取之(图8-60)。
[主治]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1~2.5寸,可灸。
37.殷门
[取法]俯卧,在承扶与委中连线中点上,当承扶下6寸取之(图8-60)。
[主治]腰脊强痛、大腿疼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38.浮郄
[取法]微屈膝,在腘窝上方,当肱二头肌腱内侧,委阳上1寸处取之(图8-60)。
[主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9.委阳(三焦下合穴)
[取法]微屈膝,在腘横纹外侧缘,当肱二头肌腱内侧取之(图8-60)。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拘挛疼痛或痿厥不仁。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取法]微屈膝,在腘窝横纹当中,当肱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取之(图8-60)。
[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泻;遗尿、小便难;自汗、盗汗;丹毒、疗疮、发背。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可灸。
图8-60
41.附分
[取法]俯卧,在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2.魄户
[取法]俯卧,在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项强、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3.膏育
[取法]俯卧,两手抱肘,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吐血、盗汗;健忘、遗精;虚痨羸瘦;肩胛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4.神堂
[取法]俯卧,在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气喘、胸满;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5.譩譆
[取法]俯卧,在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咳嗽、气喘、鼻衄;疟疾、热病无汗;肩背痛、季胁引少腹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6.膈关
[取法]俯卧,在平第七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饮食不下、呕吐、嗳气、胸中噎闷;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7.魂门
[取法]在平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胸胁胀痛、背痛;饮食不下、呕吐、肠鸣泄泻。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8.阳纲
[取法]在平第十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9.意舍
[取法]在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呕吐、饮食不下。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0.胃仓
[取法]在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腹胀、胃脘痛、小儿食积;水肿;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1.育门
[取法]在平第一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上腹痛、痞块、便秘;妇人乳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2.志室
[取法]在平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遗精、阳痿、阴痛下肿、月经不调;小便淋沥、水肿;腰脊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3.胞育
[取法]在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之(图8-61)。
[主治]肠鸣、腹胀、便秘;大小便不利、阴肿;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4.秩边
[取法]在胞育直下,骶管裂孔旁开3寸处取之(图8-61)。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大小便不利、阴痛、痔疾。
[刺灸法]直刺1.5~3寸,可灸。
图8-61
55.合阳
[取法]在委中直下2寸,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取之(图8-62)。
[主治]腰脊痛引腹、下肢痠痛、麻痹;崩漏、痔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6.承筋
[取法]在合阳与承山之间,当腓肠肌肌腹中央取之(图8-62)。
[主治]小腿痛、膝痠重、腰背拘急;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7.承山
[取法]在当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的交角处取之(图8-62)。
[主治]腰背病、腿痛转筋、脚气;痔疾、便秘。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8.飞扬(络穴)
[取法]在承山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之(图8-62)。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痔疾;腰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图8-62
59.跗阳(阳跷郄穴)
[取法]在足外踝后上方,当昆仑上3寸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头重;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60.昆仑(经穴)
[取法]在跟腱与外踝之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足跟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61.仆参
[取法]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下肢痿弱、足跟痛;癫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取法]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痛、眼睑下垂;癫狂痫症;腰腿痠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3.金门(郄穴)
[取法]在申脉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4.京骨(原穴)
[取法]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5.束骨(输穴)
[取法]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腰腿痛。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66.足通谷(荥穴)
[取法]在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的凹陷处,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67.至阴(井穴)
[取法]在小趾外侧,距趾甲约0.1寸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刺灸法]直刺0.2~0.3寸;胎位不正者,可灸。
图8-63
关于足太阳膀胱经运动养生和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传统运动养生中锻炼形的方法
- 下一篇: 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