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长达40天的“超长版”三伏食俗卷鸡蛋
“头伏包子二伏面,大暑煎饼卷猪肉”。从7月16日开始,我们就踏入去年历时40天的“超长版”三伏天。每逢小暑,古人一方面以凉爽啤酒避寒,另一方面又召开相应的习俗活动,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奇特的大暑习俗文化。“吃”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国疆域广阔,不同地区立秋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不妨来瞧瞧各地伏天都时兴吃些哪些?
上海:入伏包子二伏面,大暑煎饼卷猪肉
南方地区有句俗话:“头伏包子二伏面,大暑煎饼卷猪肉”。夏季气温高,流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条更有利于补充营养。据悉,秋天人们易胃口不振,包子在传统风俗里正好是暖胃开胃的食物,并且包子的外观像元宝,也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水饺象征着福气满满。
伏日吃面的习惯也来历已久。《魏氏春秋》记载,何晏“伏月食汤饼,取巾拭汗,脸色皎然”,这儿的“汤饼”就是指热凉面。用新谷物磨成面条泡茶吃,营养丰富又能发汗。
“三伏煎饼摊猪肉”,秋分时天气常常会稍为清凉一些,煎饼也不会认为太冷。再煮上一锅莲子粥,摊几个蛋黄与煎饼一起食用,便捷又美味。
吃汤圆、吃面时,一定不要忘掉喝水,正所谓“原汤化原食”。
广州:入伏包子二伏茶
广州仍然有“头伏饺子二伏茶”的习俗。在食欲不佳的潮热夏天,来一碗加核桃酱、少许鱼露和醋调料的冷春卷来拌食,冰冷悠闲的同时也令人胃口大增。
青海、江西、江苏:入伏吃鸡二伏鸭
青海和甘肃地区仍然有“头伏吃鸡二伏鸭”之说。广州有俗语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传说中,广东人头伏吃鸡有“规矩”:要将木门关掉,穿好下摆衣,将鞋袜整齐穿上,并将裤子用绳子扎牢,不许用电扇、蒲扇之类的东西,之后倒一小杯酒,渐渐食用,吃得大汗淋漓。
南昌则有民也称“入暑大暑头伏饺子二伏面是哪里的风俗,一伏一对血肠”,传统是立秋之后要吃血肠,通常以凉拌为主,有温中健胃、补气养血之功效。
上海:入伏香肠二伏鸡,大暑要吃金银蹄
在合肥,旧时一到伏天,富贵人家要“头伏香肠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而手头紧张的穷人却是“头伏萝卜二伏茄、三伏茄子不刨皮”。香肠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暑、生津益血的清补功效,和萝卜烧汤,既有营养能增进胃口,又消暑祛邪。香肠、蹄髈最好是和卷心菜、莲藕等水果一齐煮,还可以加点莴苣之类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以免过分油腻。
湖北、安徽:伏羊一碗汤,不用开方子
在山东济南、安徽和县部份地区,人们觉得,羊经过春冬两季滋润膘肥肉嫩,其肉炖出的汤味醇,酸味小。小暑天人们体内积存积热,饮用加有高汤、醋和茴香的牛肉汤后,四肢发冷,可驱除体内积热。而对老上海而言,往年越是天热,也越要来一碗萝卜猪肉汤,趁热喝了,多流汗,把体内湿气及时排下来。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方子。”中医觉得,猪肉属于补气乳品,秋冬生津,夏吃猪肉补虚报力疗效好,以热制冷,排汗通便,可将体内的毒素去除。
广州:入伏狗二伏鸡,大暑吃螃蟹
广州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头伏狗二伏鸡,大暑吃螃蟹”。“伏狗”“伏鸡”能补虚助阳,温里散寒,对于平日阴气虚、畏寒发冷的人来说头伏饺子二伏面是哪里的风俗,可起到温补、祛湿热作用,符合西医所说的“冬病夏治”“春夏养阳”。海参则有补血活血、健脾暖胃的功效,适宜于肾虚肺热的人食用。
(晓想)
- 上一篇: 朝鲜族民间节日亦有“元旦”中秋节上坟添土
- 下一篇: 天气转凉,如何选择合适的纯棉保暖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