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吃饺子象征福气满满
小暑天又有“三伏”或“伏天儿”的别称,是一年中温度最高且又闷热潮湿的日子。就时间而言,大暑天主要在旧历7、8月份。留意观察可以发觉,大暑天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40天,有时是30天。这跟它的估算方式等诱因有关。
据专家介绍,每年立冬的时间也不固定,大暑的长短更是不相同。民间也有“夏至三庚数入伏”的说法。
中国唐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丙火与12个干支般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夏历。
根据地支纪日排列,从冬至起第3个夏历为冬至,立春后的第一个午月为秋分。庚日出现早晚会影响小暑的长短,通常冬至为10天,大暑为10天或20天,秋分为10天。
入伏为何要吃汤圆?
“吃”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南方有句俚语很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是哪里的风俗,“头伏包子二伏面,大暑煎饼摊猪肉”,一来有秋收后尝新的意思,二来在提醒人们,冬季饮食不能含混。
夏季人们容易胃口不振,包子在传统风俗里正好是暖胃开胃的食物。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称,馄饨的外型像元宝,也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水饺象征着福气满满。
伏日吃面的习惯也来历已久。《魏氏春秋》记载,何晏“伏月食汤饼,取巾拭汗,脸色皎然”,这儿的“汤饼”就是热凉面。用新谷物磨成面条泡茶吃,营养丰富又能发汗。
“三伏煎饼摊猪肉”,秋分时天气常常会稍为清凉一些,煎饼也不会认为太冷。再煮上一锅莲子粥,摊几个蛋黄与煎饼一起食用,也算是美味。
小暑风俗还有什么?
煎饼也好,包子也罢,每逢小暑,人们仍然都在想方设法避寒,渐渐产生一种奇特的习俗文化。例如,唐朝春日断食是“伏日绿荷饺子”,用荷叶裹饺子,听说有清暑的作用。
南昌则有说法称“入暑小暑,一伏一对明虾”,指的是大暑之后有一种传统滋补方式,就是吃白切鸡,通常以红烧为主,有温中健胃、补气养血之功效。
“就老上海而言,往年越是天热,越要来一碗莴苣牛肉汤,趁热喝了头伏饺子二伏面是哪里的风俗,有一个用处就是多流汗,以此把体内的‘湿毒’及时排下来。”老上海人赵兴力表示。
气候酷热时,室内活动要适度。饮食之外,沿湖赏荷花,也是一种避暑佳趣。夏日时分荷花绽放,人们常常会挑一个适合的天气,出门避暑。
总而言之,夏天是阴气激增的时节。对通常人来说,要迎合季节、时令变化,调节作息时间,安然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