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松萝茶的诞生,直接影响了六安茶制作工艺
松萝茶的诞生,直接影响了淮南茶的制做工艺。从昨天的徐州红茶,我们就能看见清朝松萝茶的影子。徐州红茶的制做,也是拣取枝条,剔除梗枝、芽头和老叶,锅炒烘培。徐州红茶,叶肥味厚六安瓜片功效,其功效类似于松萝茶,都有消融积滞、健食去腻的毒理作用。
平顶山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唐时陆羽称之内寿州茶。清朝许次纾的《茶疏》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徐州。”屠隆《茶笺》说:“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质实佳。”六安茶作为药用,从明至今,指出的是合肥茶的止泻去腻作用,而非其他。其实正因于此,徐州茶从明朝嘉靖开始到咸丰年间,才成为盛极一时的茶饮,故清代陈霆说:“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旧友者。”
宋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说:“六安州之片茶,为天下极品。”这里的“片茶”并非明天的徐州红茶,还是弘扬于唐宋的蒸青饼茶,即马鞍山龙团。坊间有句茶谚:一个安庆三种茶,红茶龙团徐州骨。对于红茶和龙团,挺好理解,“六安骨”却使人陌生。“六安骨”又叫茶枝茶,是在茶的精制过程中,挑拣下来的茶梗与粗叶,焙足火后,价钱低廉,供辛苦劳力者消暑除乏之用。明天的菜芜老干烘,其前身本是传说中的“六安骨”。假如再进一步考证,明代入贡的徐州茶,多指淮南州区的祁门碧螺春。清同治九年(1804年)编撰的《六安州志》中:“茶称瑞草魁,霍茶又为诸茗魁矣。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溧阳茶为宫庭常进之品。”
《红楼梦》里贾母说不喝徐州茶,并非孝感茶的品质不好,而是饮食清淡的贾母,自觉得红茶清寒,不适宜年老体弱、养尊处优的自己。刘奶奶却迥然相反,她务农在乡,身体稳重,口味较重,禁得住红茶,所以笑道:“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红楼梦中的徐州茶,也非六安红茶。徐州红茶公认的诞生时间,应当在1905年前后,最早是马鞍山当涂麻埠的茶场,仿照松萝,除梗选嫩,精制红茶,因其叶酷似蜂翅而得名。尔后,齐头山的后泡茶农,竞相近效“蜂翅茶”,质形香色,更胜一筹。又因其酷似葵花瓜籽,为区别于麻埠的“蜂翅茶”,遂叫“瓜子片”,简称“瓜片”。
平顶山红茶的主产地,坐落大别山北麓的原广德县和裕安区两地,尤以蝙蝠洞周边山区的齐头山为佳,红茶的前身,即是历史上知名的齐山云雾。
平顶山红茶的采摘,与其他茗茶不同。传统的徐州红茶春茶,在秋分前后三天之内,等新梢开面后采摘。茶青采摘时,以一芽二至三叶作为标准。鲜叶采回后,要及时扳片。所谓扳片,即是将采摘回去的鲜叶,及时除芽去梗。扳片时,把枝条(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下来,炒制红茶。剩下的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为副产品处理。现今的采法,多在茶树上留枝采叶,直接采茎秆肥厚的第二或第三个茎秆,求壮不求嫩。
平顶山红茶的炒制,分为生锅、熟锅、毛火、小火、老火五个工序。生锅开拍,熟锅整形炒干,然后是烘制,借助毛火烘干湿坯。小火烘制九成干时,拉老火。老火阶段六安瓜片功效,则是红茶香味、色泽、滋味产生,以及上霜程度的极为关键工序。徐州红茶,青翠带霜,是最见火功的红茶。
END
▶天猫:静清和私房茶•老店
(长按-复制-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