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中的四季养生之道与服饰选择:春季服饰要宽松,以助阳气生发
由此可见,春季是天地生发、万物繁茂、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人们的衣着要有利于阳气的生发。这就要求衣着款式宽松,腰带不紧,对皮肤、经络无压迫感,有利于气机的运行。衣料要柔软、温和,特别是内衣,不宜对皮肤有刺激或压迫感。春季衣着不宜过薄,以体表温热微汗,毛孔微张为宜,有利于阳气的运行。
夏季是天地之气交会的季节,人体阳气分布于体表。夏季服装款式宜宽松,面料宜柔软,以免妨碍体表阳气的运行。夏季不宜裸露身体,特别是胸背,以防虚邪之风侵袭体表阳气,伤及全身阳气,这叫夏热内闭。《老老恒言》云:“夏至酷暑,虽至,须披短半臂葛布,护胸背。”另外,夏季不宜劳累日晒,使气得以宣泄。若赤身裸体迎风降温,皮肤受风邪侵袭,皮肤紧闭,不利于气的宣泄,这叫暑热内闭。
秋季为内敛之季,宜节制精神,不宜有奢靡之志。衣着款式可适当内敛,贴身但不宜压迫。秋季衣着不宜过厚,以体表微凉,毛孔收敛,阳气引至内。
冬季是闭藏之时,此时节,不宜扰阳,祛寒保暖。因此,衣着要暖厚,以裹阳气,但此时节又不宜外泄,否则气会流失。因此,冬衣宜暖而不宜过热,更不宜使身体出汗。《养生要义·四时》云:“冬,天地闭藏,气血藏藏,阳气内藏,心膈热盛,不可汗出,以泄阳气。”阳加于阴,就叫汗。汗是阴阳气的结合,所以出汗伤阳伤阴。这就违背了冬季不扰阳的养生之道,也违背了秋冬滋阴之要。《遵生八鉴》在《黄帝内经》中也发展了这种观点。论十二月养生之法时说:“皮肤病勿大汗淋漓,唯益胃气。勿过温,勿大雪。”
2.穿衣时要防止六气过盛
《黄帝内经》说天有四时,地有五行:春季多风,夏季炎热,长夏潮湿,秋季干燥,冬季寒冷。大气使它上升,干燥使它干燥,炎热使它蒸发,风使它移动,潮湿使它滋润,寒冷使它变硬,火使它温暖。
对服装的要求是春季要防风,服装面料和款式要防风、厚实挺括,可带帽。夏季要防暑,服装要宽松、透气、凉爽,但不宜暴露,防止暑热引起感冒。漫长的夏季要防潮,服装面料要吸湿透湿性好,款式要宽松。夏季不宜赤脚行走,鞋底不宜过薄,因为夏季地面热气蒸发,脚底容易受热气和潮气的影响,地面的湿气会伤害皮肉筋脉。秋季要防干燥,服装面料要防干燥、防静电。冬季要防寒防风,服装面料和款式要防寒防风。
《虚虚论·防病要略》中也讲到防四时邪气。“体质虚弱的人,半年或数月不宜患感冒、痢疾、疟疾,甚至轻微感冒,都不能忍受。所以一年之中,春季要防风寒;夏季要防暑,防暑降温而感冒;长夏要防湿;秋季要防燥;冬季要防风寒。无论是病人,还是治病的人,都应该知道这八件事。即使是医生,也要深谙五运六气的道理。每逢季节更替,气候有偏,就要提前调蓄,以补阴阳生化之偏,制其有余,扶其不足。经上说:不扶其胜,不扶其复,未发则怠,将发则慎,已发则修。这就是它的意义。”
3. 四季穿衣防风邪
《黄帝内经》对四时之气的论述,四时皆有风,要避风。《素问·上古天真》云:“邪风有避时,邪风有避时。”这就要求四时之衣着都要注意避风的问题。但是,四时之邪风各有各的易去处,各有各的易患处。《素问·风论》云:“五脏六腑之风,五脏之风也。各入其门户,击之风为偏风。”
说明五脏各有各的穴位,是邪气上行于五脏的所在。对服装的要求就是要根据四时风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款式、选择面料,分别有重点地保护易感的脏器。《素问·风论》对四时易受风邪侵袭的脏器作了如下解释:“春季甲乙风伤者为肝风,夏季丙丁风伤者为心风,夏季戊己风伤者为脾风,秋季庚辛风伤者为肺风,冬季壬癸风伤者为肾风。”
《素问·金匮真论论篇》也云:“东风生于春季,病在肝,穴在颈部;南风生于夏季,病在心,穴在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在肺,穴在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在肾,穴在腰腿;中心为土,病在脾,穴在脊柱。”
意思是说春天的风从东方来,病在肝,易感穴在颈部。这就决定了春季穿衣一定要护好颈部,尤其是头颈部和后脑勺的风府穴和风池穴。风池、风府穴是祛风的地方,也是最易受风吹的地方,所以需要首先加以保护。后脑勺对人的危害最大。《唐宋养生歌》说:“坐卧时,防风至后脑勺,受后风影响者,寿不长。”《老劳衡言》也说:“后脑勺为风门穴,脊柱第三节为肺俞穴,易受风吹,宜作毡雨帽之类防风帽以防风。”因此,春季服装的款式要求有高领或围在脖子上围巾或戴防风帽,以保护颈部免受风邪侵袭,春装面料要厚实硬挺,以挡风御寒。
夏季风病犯心,穴位在胸胁,所以夏季虽然炎热,但不宜穿露胸背的衣服,以防风邪侵袭胸胁,引发心脏病。
秋季病发于肺,穴在肩背。秋季邪风易侵袭肩背,引发肺病,所以秋季不宜穿露肩露背的衣服。秋季宜穿坎肩之类的衣服,我国古代称坎肩(liǎng dāng),即“挡住胸背”之意。
冬季风邪犯肾,经络在腰腿。王冰注云:“腰为肾宫,股为次,气通,故并提。”可见,“腰腿”指的就是腰部和臀部。由此可见,冬季风邪易侵袭腰部和臀部,引发肾病,所以冬季服装应长于臀部,腰部和臀部设计得厚实,以挡风御寒。我国古代有一种护腰的服装,叫“袈裟”,这种服装从前腹围至腰部,以保腰腹温暖。
4. 穿适合寒冷和温暖天气的衣服
衣服既能防寒又能防暑,但二者都要适度。防寒不能出汗,防暑不能感到寒冷。《灵枢·世传》说:“为此,饮食、衣服也应与寒暑相适应,使人寒不悲,暑不汗。”
夏季衣物要保持凉爽、吸湿,以防中暑,但并不只是追求凉爽,要防止因贪凉而着凉,再加上夏季毛孔疏松,最易受风寒侵袭,再加上夏季阳气在表,阴气藏于内,受寒后邪气更容易直接侵入,损伤脏腑。冬季衣物要保暖,但不能暖得容易出汗,稍有凉爽,以不觉得冷、不发抖为宜。所以《灵枢•石传》说:“温和则气存,邪气不生。”
2. 根据不同疾病状态穿衣
《黄帝内经》中论述了不同疾病状态的人要穿不同的衣服。五脏有不同的厌恶,穿着不当会伤害五脏。《素问玄明五气篇》说:“五脏所厌恶的: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此五厌恶。”《素问藏气法事论篇》也说:“病在肝,……忌风。病在心,……忌温食热服。病在脾,……忌温食饱食湿服。病在肺,……忌寒食寒服。病在肾,……忌火食热服。”
因此,心脏病患者不宜穿太暖的衣服,肝病患者要穿挡风的衣服,脾病患者不宜穿湿衣服,肺病患者不宜穿太冷的衣服,肾病患者不宜穿太热的衣服。《遵生八笺》也说:“肾病患者,不食热食,不穿暖衣。”寒体冷饮会伤肺,而肺病患者常有咳嗽,所以咳嗽患者要穿暖衣,所以《素问•妙词论篇》也说:“咳嗽患者,暖衣暖食”,就是说咳嗽患者要穿暖衣,不要吃寒凉食物。
寒证患者宜穿暖衣。《素问·汤酒论》云:“五脏阳气尽,微动四肢,温服。”热证患者宜穿寒衣。《素问·针灸论》云:“凡热病,皆使人饮冷水而针灸,必使人寒服,居寒处,则体寒而病证止。”发汗复原患者宜穿厚衣,使发汗。《灵枢·疮疡论》云:“使人饮厚衣,坐鼎,以汗足。”
3. 简单的服装
《黄帝内经》告诫人们,衣着要少欲,要合乎身份黄帝内经养生,并提醒人们“欲无止境,则忧无虑无止境”。《素问·古人天真论》云:“故食其所好,服其所好,乐其所俗。上贱不相妒,故谓之朴。”以此向后人表明,圣人无欲无求,以食为美,服其所好,爱其所俗,不与人攀比。
也说明圣人接受并喜欢自己所拥有的服饰,并不刻意追求服饰的华丽与高贵,这是一种朴素的美德。具有这种朴素美德的人黄帝内经养生,不会因为服饰的华美而烦恼,当然也能得到身心的愉悦。另外,《黄帝内经》也告诉后人,服饰要与身份、地位相符,古人根据当时社会的服饰制度来选择服饰的颜色、等级。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莫有嗔恚之心,莫想离世,着衣不欲为世人所见,莫劳无虑,以安乐为目标,以自得为成就,身不涣散,神不散乱,可长命百岁。”这里的“着衣不涣散”就是按当时官服制度穿衣。“按官服制度规定穿衣,不仅包括不离世间人事的衣着,还包括顺应自然气息的衣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弟子规》很早就告诉我们“衣服宜洁,不宜贵;顺乎上位,与家相符”,意思是说衣服不在于华丽不华丽,重要的是衣服要干净整洁,与自己身份地位、家庭经济状况相符。
四、总结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性的巨著,其养生理论指导人们如何穿衣,从季节、身体状况、疾病、情志等方面探讨选择有利于健康的服饰。
总的原则是,服饰元素的选择和穿着方式,都不能背离《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思想。服饰不仅要利于四季阳气的生发、储藏,具有防寒防暑的功能,还要注意四季防邪风、五行六气的亢进,顺应五脏的喜好和身体的疾病状态。但也告诫人们要修性修身,淡泊物欲,不要为追求美而增添烦恼,否则就犯了养生之忌。
图:周毅叔叔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