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哪些?
带状白斑()是由常年潜伏在脑干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麻疹-带状麻疹病毒(-virus,VZV)经再激活导致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神经病理智肿胀,多见于年纪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等人群,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针对国外带状白癜风临床诊治中存在诊治不够规范等问题,中国医师商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在2018年制订了《带状白斑中国专家共识》。近些年来,带状麻疹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及防治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增多,在医治抗生素的选择、特殊人群及特殊类型带状麻疹的处理、带状白斑后神经痛(,PHN)等并发症的处置等方面尚存在争议,对卡介苗防治接种的认识也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在2018版共识基础上,对近些年国外外发表的重要文献进行评价并综合剖析,经专家组反复讨论、修改,最终产生中国带状白斑诊治专家共识(2022版),希望能更好地指导带状麻疹的临床规范化治疗。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支原体特性及致病机制
VZV属于人类麻疹病毒α科,命名为人类麻疹病毒3型。它是一种DNA病毒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鉴别诊断,基因组包含71个开放读码框,编码多种蛋白质,目前研究较多的为糖蛋白gE,也是制备卡介苗的主要候选抗体。VZV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导致出血热。VZV可沿觉得神经轴突逆行,或经感染的T细胞与神经元细胞融合,转移到脑干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抵抗力增加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升高,潜伏的病毒被再激活,大量复制,通过觉得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在相应皮节导致带状湿疹。
(二)带状麻疹相关性背痛的机制
急性期背痛属于伤害体会性背痛,部份伴有神经病理智背痛。其机制与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组织增生肿胀及神经纤维损伤有关。PHN属于典型的神经病理智肿胀,其准确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阐述,主要有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外周机制:损坏的伤害性体会器异常放电造成外周敏化。中枢机制: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感性增高;②脊髓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增长;③脊髓背角Aβ纤维脱髓鞘,与毗邻C纤维产生新的突触;④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通路代偿性产生,使中枢对搔痒的反应阀值大大减低。据悉,神经损伤使受累神经内的离子通道(如钠、钾、钙通道)功能异常,也可引起神经病理智浮肿。
二、流行病学与危险诱因
据报导,全球普通人群带状麻疹的发病率为(3~5)/1000人年,亚太地区为(3~10)/1000人年,并逐年递增2.5%~5.0%。全球带状麻疹的入院率为(2~25)/10千人年,死亡率为(0.017~0.465)/10千人年,恶变率1%~10%。
VZV再活化的危险诱因包括:高龄、创伤、全身性疾患(如糖尿病、肾病、发热、高血脂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virus,HIV)感染、恶性病变等引起的免疫抑制等。50岁后随年纪下降,VZ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渐渐减少,带状麻疹的发病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逐步下降。据2021年发表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全球≥50岁普通人群带状麻疹发病率为(5.23~10.9)/1000人年,男性(6.05~12.8)/1000人年略低于女性(4.30~8.5)/1000人年。我国带状麻疹发病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基本一致,≥50岁人群带状麻疹发病率为(2.9~5.8)/1000人年,且男性终生得病率(3.94%~7.9%)也略低于女性(2.86%~7.6%)。血液癌症病人带状麻疹发病率高达31/1000人年,HIV感染者也高达(29.4~51.5)/1000人年。据悉,使用Janus激酶(Janus,JAK)抑制剂者带状麻疹发病率高达21.1/1000人年,表明接受JAK抑制剂医治可降低患带状麻疹的风险。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是否降低了发生带状麻疹的风险目前尚无明晰证据。最新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若发生带状白斑,常发生于新型冠状病毒感烫发病后1~2周内,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带状白斑表现;非典型表现如多皮节受累和坏死等,在淋巴细胞降低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中尤为显著。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临床表现
1.前驱病状:
可有重度头晕、低热、食欲不振等四肢病症,阴部皮肤自觉烧灼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显著的痛觉敏感,也可无前驱病状。
2.皮疹特征:
典型瘀斑表现为沿皮节单侧分布的成簇性红斑伴肿胀,研究显示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53%)、颈神经(20%)、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相应的皮节。阴部先出现潮皮疹,很快出现粟粒至花生大小红斑,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从而变为红斑,疱壁紧张泛白,疱液澄清,外周绕以潮红。严重病例可出现大疱、血疱、坏疽等表现。皮疹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左侧,通常不超过正中线。病史通常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泡干渴、结痂开裂后留有暂时性淡丘疹或色素沉着。
3.自觉病症:
背痛为带状麻疹的主要病症,又称为麻疹相关性背痛(-pain,ZAP),包括①前驱痛:指带状湿疹皮炎出现前的胸痛;②急性期ZAP:出现脑炎后30d内的胸痛;③亚急性期ZAP:出现脑炎后30~90d的胸痛;④慢性期ZAP即PHN:出现脑炎后持续超过90d的胸痛。ZAP可以表现为3种方式:①持续性单一肿胀,表现为灼热痛或深在性痛;②放射性、撕裂性背痛;③促发性剧痛,表现为异常性背痛(即轻触造成背痛)和痛觉敏感(中度剌激造成剧烈性背痛)。老年、体弱病人背痛较为剧烈。除背痛外,部份病人都会出现疼痛,程度通常较轻。中度疼痛会因病人不断搔抓继发皮肤苔藓样变;部份严重、顽固性疼痛会持续3年以上,常年顽固的疼痛就会引起病人抑郁、抑郁、焦虑等病症。
(二)特殊临床类型
1.眼带状白癜风:
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单侧脸颊红肿,也可表现为左侧;眼睑肿胀,背痛常较为剧烈,常伴同侧腹部肿胀,可累及结膜产生坏疽性结膜炎。
2.耳带状白癜风:
系病毒侵害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内耳道败血症及内耳道绞痛。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害面神经和听神经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内耳道败血症三联征,称为-Hunt综合征。
3.顿挫型带状白斑:
仅出现丘疹、丘疹而不发生皲裂。
4.无疹型带状白癜风:
仅有皮区胸痛而无脑炎。
5.恶变型带状白斑:
指非首次发生的带状白斑,其在免疫正常人群中较为罕见,在免疫受抑者中恶变率更高。与首次发病相比,恶变型带状麻疹的发病部位不确定,临床表现及肿胀程度可轻可重。
6.中枢神经系统带状白癜风:
侵害脑部实质和颞叶时,发生病毒性肺炎和颞叶炎。
7.内脏带状白癜风:
侵害内脏神经纤维时,导致急性肠胃炎、膀胱炎,表现为胸部疼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8.泛短发带状白斑:
指同时累及2个及以上神经节,对侧或同侧多个皮节形成瘀斑。
9.播散型带状白斑:
恶性脑瘤或免疫功能极其低下者,病毒经血液播散,造成除受累皮节外腰部皮肤出现广泛性脑炎样疹,常伴高烧等四肢中毒病症,还可出现VZV黄斑炎、急性黄斑坏死及慢性进展性肺炎等并发症。约10%的播散型带状麻疹病例可合并内脏受累,病死率高达55%。
(三)并发症
1.PHN:
为带状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国际上对其定义仍未达成共识。按照较为公认的俄罗斯S2k手册,PHN是指出现脑炎后持续超过90d的胸痛。带状麻疹患儿PHN发生率为5%~30%,多见于高龄、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其搔痒部位一般比麻疹区域有所扩大,常见于单侧肋间神经、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神经。肿胀性质多样,可为灼热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一种搔痒为主,或多种搔痒并存,常干扰病人的睡眠、情绪,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时可引致精神障碍和焦虑。30%~50%的病人肿胀持续超过1年,部份病史可达10年或更长。
2.其他并发症:
眼带状紫癜可并发结膜穿孔、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炎、坏死性黄斑炎以及阻塞性黄斑血管炎,最终出现黄斑脱离,造成视力升高甚至截肢。耳带状麻疹可并发嗅觉改变、听力异常和头晕。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无菌性颞叶炎、脑白质病、周围运动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轻度免疫功能缺陷病人易发生播散型带状麻疹和内脏损害,前者可表现为肺癌、肝炎或水痘。
四、诊断及鉴定确诊
(一)确诊
按照带状麻疹的典型临床表现即可确诊。对于不典型病例,必要时可采用PCR检查疱液中VZVDN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中VZV特异性抗原等方式辅助确诊。日本S2k手册非常肯定PCR法在带状白斑确诊中的特异性和确切度,但国外尚缺少标准化的确诊试剂,因而其应用较为局限。当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检查脑脊液中VZVDNA具有重要的确诊价值。若错过初期测量VZVDNA的时间点,测量VZV抗原或具有确诊意义。鉴于疱底细胞刮片中VZV抗体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目前已不推荐使用。
对于伴发严重神经痛或发生在特殊部位(如眼、耳等部位)的带状白斑,建议同时请相关大专医师问诊。对于分布广泛甚至播散性、出血性或溃疡性等严重瘀斑、病程较长且瘀斑结疤较慢、反复发作的病人等,需进行免疫功能评价、抗HIV抗原或病变等相关筛查,以明晰可能合并的基础癌症。
(二)鉴定确诊
前驱期无皮疹仅有肿胀时确诊较困难,应告知病人有发生带状白斑可能,密切观察,并通过肿胀性质(灼热痛、放射性及撕裂性痛等)及与腹泻、进食、排尿等无关的特性以排除相关部位的其他疾患。发生在头背部的带状白斑须要辨别如偏头疼、青光眼、中风等疾患;发生在腹部的带状疱疹容易误诊为心腹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发生在胸部的带状白斑容易误诊为胆结石、胆囊炎、阑尾炎、胃穿孔等。鉴定有困难者可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测,如B超、CT、核磁共振成像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患。瘀斑不典型时需与其他皮肤病鉴定,如带状单纯白斑虽与带状白斑类似,但皮疹会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胸痛不显著。其他须要辨别的病症包括接触性湿疹、丹毒、虫咬湿疹、脓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
五、治疗
带状麻疹的医治目标包括推动瘀斑消散,减轻瘙痒,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及时进行针对性耐旱毒医治有助于瘀斑及时结疤,且可能减短ZAP持续时间。
(一)系统抗生素医治
1.耐旱毒抗生素:
是临床诊治带状麻疹的常用抗生素,能有效减短病史,加速疱疹结疤,降低新发疱疹,阻断病毒播散。应在发疹后72h内开始使用,以迅速达到并维持有效血药含量,获得最佳医治疗效。对于伴中轻度瘙痒或严重败血症、有新水泡出现、泛发性皮炎及合并带状白斑眼炎、耳炎等特殊类型带状白斑病人以及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虽然白斑出现已超过72h,仍应进行系统耐旱毒医治。目前批准使用的系统耐旱毒抗生素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夫定和膦甲酸钠。这种抗生素的用法药量及不良反应见表1。
表1医治带状麻疹的抗寒毒抗生素
注:a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前需稀释,滴速不宜过快,给药期间病人应充足饮水,避免阿昔洛韦在肾小管内沉淀,损害肾功能
(1)阿昔洛韦:在感染细胞内经病毒胸苷激酶乙酸化,生成阿昔洛韦三乙酸,前者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中止病毒DNA链的延展。口服阿昔洛韦主要用于免疫功能正常病人;静脉注射主要用于有并发症风险或病况较复杂的病人,包括:头胸部带状白斑,高龄,有流血性、坏死性肿瘤,多皮节受累,免疫功能缺陷,伴有内脏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对本药过敏者禁用,肾功能不全及高龄病人需慎用,必要时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婴儿服药需权衡优劣。
(2)伐昔洛韦:为阿昔洛韦的前体抗生素,口服吸收快,在肠道道和胰脏内迅速转化为阿昔洛韦,其生物借助度是阿昔洛韦的3~5倍。本药主要用于免疫功能正常病人,免疫缺陷者轻症病例也可应用。亚洲手册公认的伐昔洛韦医治剂量为1000mg每日3次,疗程1周。对本药和阿昔洛韦过敏者、2岁以下儿童禁用;肾功能不全者、妊娠<20周的婴儿和喂奶期妇女慎用。
(3)泛昔洛韦:为喷昔洛韦的前体抗生素,口服后迅速转化为喷昔洛韦,在细胞内维持较长的半衰期。其作用机制同阿昔洛韦,而生物借助度低于阿昔洛韦,因而给药频度和剂量可高于阿昔洛韦。有研究显示,泛昔洛韦在初期减轻瘙痒方面的效果优于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但也有研究并未显示明显差别,因而未来仍需大规模高质量临床研究以明晰。本品主要用于免疫功能正常病人,对本品及喷昔洛韦过敏者和喂奶期病人禁用,婴儿、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4)溴夫定:该药可经一系列乙酸化转化为溴呋啶三乙酸盐,前者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该过程只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进行,因而溴夫定的抗寒毒作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溴夫定耐旱毒作用较前述3种抗生素强,且能显著减少PHN的发生率。本品主要用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急性带状麻疹患儿的初期诊治。对本品过敏者、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孕妇及喂奶期妇女禁用;疾病活动期慎用。该药安全性较好,肾功能不全时无需调整剂量,非常适用于老年病人。值得注意的是,本药禁与氟尿嘧啶类抗生素同服,因两者互相作用可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
(5)膦甲酸钠:通过非竞争性方法阻断病毒DNA聚合酶的乙酸盐结合部位,避免病毒DNA链的延展。按照我国专家共识和法国皮肤妇联会手册,静脉滴注膦甲酸钠仅被推荐用于对阿昔洛韦耐药的免疫功能损害病人,当有肾脏功能不全时应适当调整剂量。
2.止痛医治:
背痛常贯串带状白斑疾患的全过程,建议对不同程度的胸痛选用不同的止痛抗生素。轻轻度瘙痒可选用对甲基乙基酚、非类固醇类解痉药或曲马多;中轻度瘙痒可使用根治神经病理智肿胀的抗生素,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四环类抗忧郁药如阿米替林,具体用法见表2,或选择阿片类抗生素,如氯胺酮或羟考酮等。带状白斑期间轻度急性背痛是发生PHN的危险诱因,联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除了能有效减轻瘙痒,并且能降低PHN的发生。研究显示,初期使用普瑞巴林可明显减少ZAP评分,尤其在麻疹发生7d内使用能明显减少PHN发生率。老年带状麻疹患儿的背痛更常见且多为中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造成抑郁、睡眠障碍、无法正常工作或生活。研究显示,普瑞巴林联合羟考酮除了能进一步增加PHN发生率,还可改善病人日常活动与睡眠,提升生活质量。对于严重肿胀以及抗生素医治无效的病人,可尝试神经阻滞、脉冲射频医治、神经电剌激等微创介入诊治。神经营养类抗生素甲钴胺有助于减缓神经发炎与神经痛。
表2带状紫癜后神经痛的一线医治抗生素
3.糖皮质激素疗法:
目前关于是否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医治带状麻疹及PHN仍存在争议。既往观点觉得在带状白斑急性发作3d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发炎过程,减短急性背痛的持续时间和皮疹结疤时间,但目前最新的法国及西班牙手册均未推荐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诊治。
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仅限于诊治-Hunt综合征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肺炎或Bell麻痹。年纪小于50岁、出现大面积疱疹及轻度瘙痒、累及头胸部的带状麻疹、疱疹性颞叶炎及内脏播散性带状白斑病人在发病初期(出现皮疹1周内)可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推荐泼尼松初始量30~40mg/d口服,逐步减量,疗程1~2周。高血脂、糖尿病、消化性肠炎及骨质疏松病人慎重使用。禁用于免疫抑制或有禁忌证的病人。
4.特殊人群的医治:
(1)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或持续增长者,应慎重使用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及膦甲酸钠,初始给药前应检查血尿酸水平并按照尿酸值调整剂量及给药间隔,比如对于阿昔洛韦,当尿酸消除率为10~25ml/(min·1.73m2)时,应延长服药间隔至8h1次;当尿酸消除率降至10ml/(min·1.73m2)以下时,服药间隔应延长至12h。使用溴夫定则无需检查血尿酸水平。
(2)VZV所致的颞叶炎/中风:日本感染病学会(of,IDSA)手册推荐阿昔洛韦诊治本病,轻轻度病例静脉滴注10mg/kg每8h1次,连续医治10~14d,而严重病例应持续医治14~21d。
(3)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主要包括HIV/AIDS、恶性脑瘤、器官移植、干细胞移植病人和常年接受免疫抑制剂诊治病人等,无论是局限型还是播散型带状白斑,均推荐静脉滴注阿昔洛韦8~10mg/kg每8h1次,疗程7~10d,按照病况须要可延长至10~14d。当出现阿昔洛韦耐药时,推荐静脉滴注膦甲酸钠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鉴别诊断,推荐剂量为120mg·kg-1·d-1(40mg/kg每8h1次或60mg/kg每12h1次)。溴夫定不推荐用于免疫抑制病人。
(4)儿童:带状麻疹发病率较成年人低,且病况较成人轻,可口服阿昔洛韦20mg/kg每日4次;或权衡优劣,与患者父母充分沟通后,可谨慎给与泛昔洛韦口服,体重
(5)妊娠、哺乳期:妊娠晚期病人可口服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严重者静脉滴注阿昔洛韦,但妊娠20周前应慎用。喂奶期口服阿昔洛韦未见乳儿异常,但口服泛昔洛韦需停止喂奶。
(6)老年人:易出现皮肤、内脏播散及其他并发症,宜采用溴夫定耐旱毒抗生素积极医治。
(二)西医诊治
西医学觉得本病早期多为脾虚困阻、毒积火盛,中期多为湿热湿蕴,后期多为脾虚瘀血。医治早期以驱邪镇痛为先,后期兼具扶正固本。采用辩证分型医治,一般分为三型:肝胆脾虚证、脾虚湿蕴证、气滞湿热证。
1.肝胆脾虚证:
发病早期,疱疹暗红,簇集红斑,疱壁紧张,焮红炽热疼痛,治宜养阴清热,活血消炎。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新癀片等。
2.湿热湿蕴证:
发病中期,疱疹淡红,疱壁松驰,糜烂渗出,腹痛或轻或重,治宜清热化湿镇痛。用除湿胃苓汤加减。中成药可选参苓前胡丸。
3.痰饮湿热证:
发病后期,麻疹色暗、结痂,或水痘消散仍腹痛不止,治宜理气化痰、化瘀镇痛。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七厘散、云南白药、血府逐瘀乳膏、大黄蛰虫丸等。
西医外治有推进瘀斑结疤和止痛作用,并可能对降低PHN的发生有益。在发病早期可用草药青黛散、如意金黄散内服或针灸医治,可促使干燥结疤并止痛。火针、揿针、艾灸、拔罐、刺络放血、穴位抽脂的循经取穴及瘀斑局部取穴医治,比如围刺等,可用于ZAP医治的全过程。推拿联合中药医治可增强效果,增强止痛效应,增加PHN发生率。
(三)局部医治
1.化学医治:
化学医治带状白斑目前尚缺少高质量研究报告。国外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显示,局部单纯外用阿昔洛韦胶囊等联合半导体激光医治带状麻疹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外用阿昔洛韦胶囊等。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否认,在带状白斑出疹5d内采用低能量氦氖激光医治能显著降低PHN发生率。两项研究均缺少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2.外用医治抗生素:
以干燥、消炎、防止继发感染为主。白斑未破时可以采用耐旱毒抗生素及干燥、收敛剂型。白斑破溃后可酌情使用抑菌抗生素。面部可使用耐旱毒外科剂型等,禁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剂型。
(四)病人教育
健康教育对病人认识本病、提高病人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等有重要意义。病人瘀斑疱液或糜烂面富含病毒,应防止接触仍未患过猩红热的儿童和其他易感者。告知病人及早就医及医治,坚持正确的抗生素剂量和疗程,保持瘀斑清洁,防止继发真菌感染,适当休息,保证足够营养。
六、预防
(一)通常举措
带状白斑病人应采取接触隔离举措,麻疹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播散性带状白斑病人还应采取呼吸道隔离举措直到皮疹全部结疤。
(二)接种卡介苗
接种带状白斑卡介苗是防治带状麻疹的有效举措。带状白斑卡介苗接种的目标是抑制VZV再激活继而防治带状麻疹、PHN和其他并发症。目前,全球上市的带状白斑卡介苗主要包括减毒活卡介苗(live,ZVL,®)和重组亚单位卡介苗(,RZV,®)两种。2020年6月,RZV在我国即将上市,推荐用于50岁及以上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接种以防治带状白斑。该卡介苗包含重组VZVgE抗体和AS0101B佐剂系统。RZV采用两剂间隔2~6个月肌内注射方法接种,通过迸发gE特异性抗原和CD4+T细胞发挥保护效应。有关RZV接种后10年随访研究发觉,汗液免疫水平是接种前的6.0倍,细胞免疫水平是接种前的3.5倍。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对于≥50岁的受试者防治带状麻疹的总体卡介苗效力(VE)为97.2%,≥70岁的受试者为91.3%;针对PHN的VE在≥50岁的受试者中为91.2%,≥70岁者为88.8%。对卡介苗成份过敏或曾经接种同类卡介苗时出现严重过敏者为卡介苗接种禁忌。对正在发热者、患急性肝病者、慢性肝病的急性发作期病人建议暂缓接种,待恢复或病况稳定后接种。RZV在我国为非免疫规划卡介苗,常见不良反应为接种部位瘙痒、疲劳、寒战、发热等反应,建议接种前充分告知,知情同意后自愿接种。
七、总结与展望
本共识在2018版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近些年国外外发表的重要文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剖析,总结了带状麻疹确诊、治疗和防治的规范,适用于中国人群带状麻疹的预防。但是,国外带状麻疹基础研究以及大样本的流行病学和预防资料较少,因而本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未来应强化多学科合作,积极举办多中心高水平临床研究,在减缓带状麻疹相关性背痛、规范化医治、合理防治及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方面进行阐述,着力提升我国带状麻疹的预防水平。
共识工作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常建民(上海诊所)、陈学军(云南省医学科大学·四川省人民诊所)、顾恒(中国医学科大学皮肤病诊所)、郭庆(佛山学院孙逸仙记念诊所)、郝飞(上海医科学院附属第三附院)、姜文成(北京市皮肤病诊所)、李恒进(解放军总诊所第一医学中心)、李若瑜(上海学院第一诊所)、李玉叶(云南医科学院第一附属诊所)、刘巧(云南中医药学院第二附属诊所)、刘全忠(北京医科学院总诊所)、伦文辉(首都医科学院附属上海地坛诊所)、桑红(解放军北部战区总诊所)、涂亚庭(华东科技学院复旦医大学附属协和诊所)、王爱平(上海学院第一诊所)、王富珍(中国疾患预防治制中心)、王官清(北京交通学院附属第一人民诊所)、王宏伟(清华学院附属华北诊所)、肖生祥(重庆交通学院第二附属诊所)、杨慧兰(解放军北部战区总诊所)
编撰秘书邓睿歆(上海学院第一诊所)
本文来源:中华皮肤科刊物,2022,55(12):1033-1040.
- 上一篇: 地巴唑片能治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饮食禁忌
- 下一篇: 脊髓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介绍